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水美经济”案例
一
案例背景
光泽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脉北段、闽江上游富屯溪源头,是国家级生态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县水资源丰富,总量达42.99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6万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倍、全省的7倍。全县有大小溪河条,高家、霞洋等多座优质水库,具备可开发温泉点2处、地下矿泉水点14处。
光泽县的水资源量大质优,过去仅用于传统的农业灌溉、小水电开发和居民饮用,水生态产品所蕴藏的生态价值和巨大潜力有待挖掘。为了在守护青山绿水的同时,从根本上改变水资源分散、开发规模小、效益低的制约,光泽县积极发展“水美经济”,通过植树造林、产业调整、污染治理,精心绘制全域水美生态图景,涵养优质水资源;搭建“水生态银行”运营平台,对水资源生产要素进行市场化配置,引入社会化资本,积极发展包装水、绿色种植和养殖、涉水休闲康养等生态产业;通过创新绿水维护补偿考核等制度保障,将现实的保护效益和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走出了一条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路径。
二
具体做法
一是摸清资源家底,绘制水生态产品“基础地图”。委托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对辖区内水资源情况进行调查,将全县所有涉水工程、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按功能分类,绘制水资源“一张图”。通过调查评价,系统掌握全县河流水系、水文气象、水资源、水环境状况、水能资源、水生态系统等情况,形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水管理等5个方面的现状评价,制定水资源综合利用方案。
二是涵养优质水源,提高水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积极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主动将37.68万亩国土面积划入武夷山国家公园核心区,加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力度,使保护区域的自然生态系统成为均衡水量、涵养优质水源的“不动产”。加强以城乡水系为网络的自然生态廊道建设,实施“水美城市”建设,推进河道清淤整治和河流水系修复,强化自然生态保护和城乡绿色景观建设。保育和修复山区生态环境,严格控制浅山区开发,禁止随意破坏山体、毁坏植被,同时加大造林绿化力度,年培育造林1万亩。推进“无废城市”试点,积极探索固体废物源头减量、无害化处置技术,启动14个垃圾分类试点村,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运行模式,创新建设小型湿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将农村湿垃圾经发酵后生产的有机肥用于农业种植,实现农药化肥减量化,推动水质净化和优质水源涵养。
三是搭建运营平台,高效优化水资源要素配置。依托光泽县水利投资有限公司,组建县“水生态银行”,统一开展水资源资产产权流转、市场化运营和开发。在前端,通过公开竞拍、收购、租赁、自行建设等方式,储备与水资源有关的矿业权、水库所有权、水域经营权等,目前已获得矿泉水探矿权3宗、涌泉量共立方米/天,水库28座、库容.9万立方米,水域面积约亩。在中端,以特许经营方式授权“水生态银行”开展河道清淤整治、河岸生态修复等水环境治理项目,利用清淤富余物生产建筑用砂并达到投入产出平衡,实现水环境市场化修复。在后端,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对水资源偏硅酸含量、各项限量指标检测鉴定,挖掘一批偏硅酸含量高、富锶水资源,发展包装水、高端种植、绿色养殖、涉水康养旅游等多种生态产业,提升水资源开发利用附加值。
四是引入社会资本,全力打造水生态全产业链。依托水生态银行,引入产业投资方和运营商,通过股权合作、委托经营等方式,对水资源进行系统性的产业规划和开发运营,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的水生态产品全产业链。实现“卖资源”,依托肖家坑水库等优质水资源,引入对生态环境和水质有高标准要求的现代渔业产业园和山泉水加工项目,发展高端鳗鱼养殖和山泉水加工,由“水生态银行”按0.2元/立方米和万立方米/年标准供应养殖业用水、万立方米/年标准供应加工山泉水。实现“卖产品”,引入中石油昆仑好客公司开展地下水开发,实施武夷山矿泉水项目,一期年销售超万箱,产值超2亿元。实现“卖环境”,通过整合高家水库、霞洋水库、北溪河流等优质水资源产权和水域经营权,引进浙江畅游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3个库钓基地、5条溪流垂钓精品线路,积极举办垂钓、越野赛事、生态旅游等活动,建设中国山水休闲垂钓名城。实现“卖高端食品”,积极发展对水源和水质要求较高的茶叶、中药材、白酒等,引入丰圣农业、国药集团、承天药业、德顺酒业等知名企业,全县年产西红柿、生菜等生态农产品超吨,现有绿色茶园面积超3万亩,中草药种植面积2.4万亩,酿酒企业5家,形成了与水资源相关的生态食品产业集群。
五是建设公用品牌,促进水生态价值经济溢价。充分利用武夷山“双世遗”品牌影响力,通过统一质量标准、统一产品检验检测、统一宣传运营,打造“武夷山水”地区公用品牌,突出水资源原产地的生态优势,加强品牌认证和市场营销推介。授权“武夷山”包装水等23家企业使用“武夷山水”标识,并向农产品等领域推广拓展。全县现有无公害农产品17个、绿色食品6个、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农产品有机认证2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5件、中国驰名商标1件,有机茶、富硒米、稻花鱼、黄花梨、山茶油等生态食品近年来的销量、销售额年增长均在20%以上。
六是创新制度集成,建立健全长效保障机制。建立“绿水”补偿和小流域水环境考核机制,全县共设立29个断面监测点位,对落实管护机制、水质达标的村(居、场),给予每年5万元的“绿水”维护补偿,对辖区内水质下降的乡、村取消补偿并进行约谈,形成责任清晰、激励约束并举的共治局面。建立生态巡查联合执法机制,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压实乡镇*政领导水资源资产管理和水环境保护责任。推动基准水价研究,重点考虑区域社会经济条件、水资源用途、地理区位等因素,探索制定光泽县基准水价体系,规范资产定价、优化资源配置、显化资产价值,建立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长效机制。
三
主要成效
一是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经过长期的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光泽县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源全年水质达标率均为%,是福建省唯一小流域监测水质全部达到国家II类以上标准的地方。全年县域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其中一级达标天数比例为68.3%。-年,全县森林覆盖率从78.2%提高到81.77%,林木蓄积量从7万立方米提高到万立方米,每年为下游提供了约29亿立方米的优质水资源。好山好水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好生态,有力维护了区域生物多样性,县域内拥有国家保护树种13科16属17种,陆生野生动物资源种类达到种。
二是增强了生态品牌影响力。借助入选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中国生态食品名城”和全国唯一县级“无废城市”试点的契机,光泽县通过建立“水生态银行”和“武夷山水”区域公用品牌,搭建了整合资源、优化资产、引入资本的平台,打通了市场化交易的渠道,增强了生态品牌影响力,优质水资源与优质项目实现了精准对接。截至年6月,光泽县共签约生态资源开发项目24个,总投资超过亿元,形成了“水美经济”发展新模式。
三是促进了生态产业化。依托优质水资源,全县生态产业加快发展,包装水、酒、生态旅游等产业比重逐年提高。年,全县工业增加值32.88亿元,同比增长8.4%,其中食品制造业同比增长19.8%,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14.1%;全县旅游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共接待游客.62万人次,同比增长26.1%,旅游总收入13.17亿元,同比增长35.2%;全县形成了总产值约亿元的水生态产品产业集群,共带动2.1万人稳定就业,占全县人口总数的15.2%。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