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厦门市最古老的中心城区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区,近年来思明区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探索出具有思明特色、保护改善并重的生态建设发展路线,打造了“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颜值生态美景。
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思明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面对人口密度大,地幅小,中心城区汽车保有量不断升高,拆迁工地、建筑工地、地铁施工遍布辖区,违规露天烧烤、餐饮业油烟净化设施不正常运行等现象比较普遍等多种压力,思明区始终把治理空气污染、提升空气质量作为一个综合工程来抓,以“守护蓝天百日攻坚专项行动”为抓手,竭力打造“思明蓝”这张金字招牌。年思明区空气质量提升率为厦门市第一;今年1-9月,思明区空气质量优级率71.5%,优良率%;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25,全市排名第一。
打造“绿肺”,让城市自由呼吸
为进一步推进东坪山生态保护工作,恢复东坪山生态敏感区绿地,打造高素质、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思明区持续实施东坪山生态敏感区复绿项目。如今已完成32宗地块整治复绿,总面积约5.7万平方米,目前剩余地块测绘及后续复绿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中。
据介绍,思明区复绿树种在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基础上,围绕“成活、成林、成效”要求,结合季相变化、景观美化,配置了10余个观叶、观花乡土树种。地块复绿采用块状混交、植树造林和喷播草籽相结合的复绿方式,通过生态修复、造林复绿,融合现有乔木层,有机结合“点、丛、片”“乔、灌、草”和“花化、美化、彩化”等要素,构建森林群落结构稳定、层次分明、生物多样、效益显著的近自然景观效果,以期进一步推进东坪山生态保护工作。
从东坪山片区实际出发,思明区充分考虑社区地理特点、规划方向、经济水平和低碳基础,将利用年至年三年时间建成东坪山片区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创建具有厦门特色的“近零碳社区”。9月25日,东坪山片区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顺利通过厦门市生态环境局组织的创建工作验收,成为福建省首个近零碳排放示范区。
网格发力,让监管精细全面
作为老城区,思明区的工业规模相对较小,但要进一步提升空气质量就要靠精细化管理。于是,该区组建了一支生态环境网格员队伍,从崭新商圈到背街小巷、从油烟治理到工地扬尘、时刻奋战在严防死守空气污染物的第一线。
筼筜湖风景。思明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后埭溪路一个不起眼的小楼里隐藏着一家小型印刷厂,思明生态环境网格员发现后及时对现场的废气未收集、未配套废气处理设施的违法行为进行取证上报,并进行政策宣传和沟通。在依法对该公司相关生产设备实施查封及劝说之下,今年4月该公司已停车搬迁,不再产生污染物。
其实,类似这样的常态巡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况不在少数。生态环境网格员深入辖区各个角落开展巡查,以便第一时间劝止环境污染行为,将问题上报相关部门查处。除这支专业化的三级生态环境网格员外,在思明区的每个社区,还有一群特别的环境“卫士”——社区四级生态环境网格员,他们与三级生态环境网格员建立的良好互动,切实推动问题发现在一线、解决在一线,真正让辖区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无所遁形”。
不仅如此,依托社会力量、凝聚共管合力——是思明区网格化环境监管的又一制胜“法宝”。如今,该区各个街道环保志愿者都被纳入网格员队伍,在协助开展巡查、推动问题整改的同时,他们还充分发挥与辖区居民建立的良好互动优势,发动更多居民参与进来,推动人人共管、人人共享的生态环保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智慧平台,让防控“聪明”精准
思明区污染源小且多,城区地形、构成复杂,如何借助科技手段提升大气管控水平是“思明蓝”的守护者们一直努力寻求破解的难题。
5月24日,时值周末,但一早思明区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就在空气质量在线监控上看到洪文国控点PM10和氮氧化物数值异常飙高,立即到现场勘查原因。发现某学校正在进行校园安全施工,使用柴油机械挖掘土方,以致PM10和氮氧化物数值出现异常。巡查人员现场指导施工单位进行湿法作业,间歇使用施工机械,半小时后数据恢复正常。
不止是空气质量在线监控系统,近年来思明区探索在大气环境监测超级站楼顶安装污染源雷达,通过雷达扫描快速精准找到污染源或污染传输线路,并做好管控工作,从源头上精准防控重点区域颗粒物污染问题,现已取得初步成效。
此外,通过汽修行业VOCs(挥发性有机物)智能化环境监管平台,实现对重点区域汽修企业24小时在线监控,远程掌握企业产污、排污情况。这些智慧监控手段,更是在今年疫情期间大放异彩,“零接触”“云防控”帮助思明区守住了空气质量的优良率。
与此同时,在线调度也在及时管控空气质量污染物、应对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思明区建立健全了空气质量联防共治机制,通过分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