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福建是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发源地,近年来,在省委的领导和省文明委的指导下,全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城乡文明建设,广大城市、村镇焕发新气象,展现新风采——
文明花开香八闽
东南网12月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林清智)秋冬时节,厦门依旧和煦如春,前不久刚落幕的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上,这座全国文明城市再次迎来高光时刻——城乡的高颜值和高素质与电影节上的熠熠星光互相辉映,让远道而来的各方宾朋纷纷赞叹。
文明花开香八闽。不只是厦门,放眼八闽大地,一座座文明城市绽放着迷人光彩,一个个文明乡镇焕发出清新活力。
近年来,福建省精神文明建设战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守正创新、担当作为,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结出累累硕果。
目前,全省有省级以上文明城市(含县城、城区)63个,文明村镇个。全省9个设区市中有8个全国文明城市、1个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此外还有6个县级全国文明城市、13个县级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福州市、厦门市更是率先吹响了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号角。与此同时,全省共有个全国文明村镇,各地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改善,精神文化生活持续丰富,乡村文明焕发新气象。
“软”“硬”结合
让城市更宜居更美好
优美环境是文明城市的重要指标。对此,厦门市民有着切身体会。自年荣获第一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至今,厦门已连续六届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厦门坚持常态长效创建,通过打造“文明创建随手拍”平台、寻找“最干净小区”等活动,发动市民广泛参与,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让市民切身感受创城带来的幸福温度。
城乡综合提升工作让老旧小区告别脏乱差,市容市貌焕然一新;新建小型绿地、街头小游园,让百姓在绿意盎然中和美生活……漫步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福清城区,干净整洁的环境让人心旷神怡。近年来,福清以开展文明创建为契机,围绕民生需求,以“绣花”精神雕琢城市文明细节,用“舒适生活家”的标准来打造“理想城市”。
以文明创建引领城市“硬件”提档升级,这样的实践,在全省多地上演。而伴随着文明城市创建的深入开展,曾经的城市管理“堵点痛点”成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支点”。
一座城市的文明,既要通过干净整洁的环境来体现“颜值”,更要坚持“面子”“里子”并重,用内在的精神来涵养“气质”。
福建是革命老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全省各地在文明城市创建中注重赓续红色革命精神,努力建设“信仰坚定”之城,不断激发广大人民爱党、爱国、爱家热情,更加自觉主动投入到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中。
作为古田会议的召开地、红军长征重要出发地之一,龙岩市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继承发扬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推动红土特色与文明城市深度融合,开展“学党史·颂党恩·话文明”等活动,以红色信仰铸就城市品质、擦亮城市底色、打造城市名片。
与此同时,各地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爱心慈善、文化惠民、榜样引领等方面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推出了一系列创建品牌,不断提高文明“软实力”,让城市更宜居更美好。
福州市传承保护古厝传统文化,依托街区深厚人文底蕴,常态化开展闽剧、评话等各类文化惠民演出;厦门市动员社会各界深入实施爱心助残、爱心敬老、爱心济困、爱心扶幼、关爱特殊岗位工人“五大行动”;漳州市将文明实践活动由“政府配菜”变为“百姓点单”,通过线上线下双联动带动更多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泉州市广泛开展“文明刺桐城、有礼泉州人”等各类活动,打造世遗泉州文明新形象;三明市持续打响“满意在三明”品牌,有力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和城市在宜居宜业等多方位的“满意”形象;莆田市常态化组织在职党员干部到村(社区)报到服务、参与创建;宁德市率先在全省开展地市级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以典型带路,营造崇德向上、乐于助人的社会文明风尚……
省委文明办不断优化改进创建方式方法,健全长效机制、完善测评标准、加强动态管理、强化法治德治融合保障,不断提高群众参与度,积极推进现有全国文明城市和提名城市结对帮扶和联动创建,形成了“全面、全域、全员、全程”的创建格局。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时间见证蜕变——年,我省组织开展首届创建文明城市竞赛活动评比,三明市获得“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年,厦门市入围第一届全国文明城市;在年公布的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榜单中,福建入选城市有宁德市、上杭县、福清市、德化县,确认保留荣誉称号的全国文明城市有厦门市、福州市、龙岩市、三明市、莆田市、漳州市、沙县(现已改区)、石狮市、武平县,全国文明城市地级市和县级市占比分别居全国第三、第四位。
移风易俗
为村镇注入清新力量
“树更绿了,水更清了,房前屋后环境变好了……”说起全国文明村创建带来的变化,福州市长乐区文岭镇郑朱村村民郑依立赞不绝口。
近年来,郑朱村通过村庄“美颜”行动,开展旧房改造、环境卫生整治,同时将湖心荒岛改造成东湖公园并配建环湖休闲步道、生态花圃,吸引不少人慕名前来“打卡”。
文明村镇建设,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手绘文化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型……在郑朱村,浓厚的文明宣传氛围随处可见。该村深入推进移风易俗,革除陈规陋习,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道德讲堂等思想阵地,积极开展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等理论宣讲活动,并定期开展文化惠民演出和“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内外兼修”是许多文明村镇的创建密码。
眼下,石狮市灵秀镇“两委”班子正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抓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持之以恒推进文明创建,让“全国文明村镇”这块金字招牌熠熠生辉。
文明创建不仅改善了灵秀镇的镇容村貌,还带来了民众精神风貌和素养的显著提升。比如,婚丧嫁娶“不比阔气比公益”已成该镇新风尚,去年以来,全镇简办红白喜事捐资公益共有起,捐资额达.3万元。
我省始终把推进移风易俗作为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先后制定、出台一系列法规、方案和实施意见。各地普遍建立移风易俗工作定期会商、共同监管、联合执法机制,围绕移风易俗、日常行为规范等制定村规民约,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创新宣传教育方式等,提升乡村文明程度。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地紧盯民俗节庆等农村聚集性活动,把紧移风易俗关,少聚集多运动、不攀比少浪费等已成城乡群众共识,文明新风吹遍城乡大地。
在深化移风易俗行动的引领下,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进一步形成,全省县级以上文明乡镇占比超过95%,县级以上文明村占比超过60%,省级“文明乡风联系点”分布实现县(市、区)全覆盖。
“文明创建是一场没有终点的幸福接力,是一段永无止境的自我提升。”省委文明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战线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守正创新,砥砺奋进,助力八闽城乡不断提高颜值、丰富内涵,加速攀登一个又一个文明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