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画丨唐樱
(1)
此海漂,海非上海的海,而是海上的海;漂亦非漂亮的漂,而是漂浮的漂。
幼时候只知道“水漂”,一页石片子从手中甩出,石子弹掠过平静水面,扯出涟漪,然后没入水底。少时不识愁滋味,更不懂得“漂泊”是如何酸甜苦辣,只管拿各种野趣装点着童年时光。后来多听人说到“北漂”,那是远离故土辛苦在京打拼的一族,进而得知还有沪漂、广漂、深漂、拉漂、横漂之词。拉为“拉萨”,横为“横店”,总之沾上了“漂”字,便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汪洋里的一叶孤舟味道,说不出的风险和凄凉。漂,就是游子,说不尽的孤单与思念,一辈子,盼着归途。
这次到福建,“海漂”一词才诠释出了新的故事和意味,才知道曾有一个历史悠久的重量级海漂故事发生在此。
(2)
福州长乐在我的意识里,早先曾从冰心(-)的文字“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落,也不觉悲凉”而来,是温暖宜人的,淡而宁的浮着希冀之光。从小热爱文学的我,如获至宝般地捧读过《寄小读者》,因而知道了冰心的祖籍在长乐。
长乐建县于唐武德六年(),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自古就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美誉,盛产才子。据不完全统计曾产有十二人中状元,近千人中进士。冰心毕业于燕京大学,后往波士顿WellesleyCollege攻读英国文学,后成为我国著名的作家、翻译家与社会活动家,当可以为近代长乐才子之首吧。
从历史书中去背年号、姓名与事件,多数人会觉得枯燥无趣,考卷一交就忘记三分,长久以后约么留个印象,具体是说不出一二三来的。因此,我这次随作家采访团抵达福州,是追着郑和的海漂踪影而来。
长乐这样喜庆吉祥的名字,很难让人将它与惊涛骇浪联系在一起,更无法让人想象出六百年前这儿曾名动经年,是郑和船队扬帆入海出使西洋海漂伊始的港口。站在长乐的海港,眺望蔚蓝色的海涛和长空里穿行的鸥鸟,回望明朝的那些事儿,不得不感慨一人一事一地之间的天缘相系,真的很像是一个神话。
也许会有人觉得“海漂”祖师爷是秦朝徐福,但徐福毕竟漂去东洋之后便定居于彼,祖祖辈辈,成了东洋人的文明始祖。而中华历史上最能称为海漂祖师爷的人物,应该是奉旨七下西洋,成就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巅峰的三保太监郑和。
明成祖朱棣登基,他一改朱元璋的禁海国策,想派出庞大的航海船队下西洋,便考虑到向自己最信赖的“大明第一奇人”姚广孝商讨,姚广孝向朱棣推荐了一个人和一个地方。
姚广孝少年出家,一生足智多谋、博学低调,是穿袈裟的政治家,更是力助朱棣称帝的第一功臣。功成之后的姚广孝无意于权财,深得朱棣信任,每有大事必与相商。在力助朱棣登基之后,姚广孝和解缙一起主持修纂《永乐大典》,促使迁都北京并亲自规划建设了北京城,另一件不太为世人所知的便是“郑和下西洋”。
早在永乐元年,笃信伊斯兰教的郑和就已被姚广孝收为佛门弟子,郑和文能通晓经略,武能治兵操戈,去往西洋亦有在宗教信仰上的便宜之处。他就成为了姚广孝推荐的第一人。姚广孝祖籍福州长乐姚坑村,他自幼就对长乐沿海甚为了解,因而也就向朱棣推荐了长乐。
中国大陆海岸线全长一万八千公里,福建因海岸线极为曲折而有三千三百公里之数,为全国第二。当然,海岸线的长度绝不是问题,郑和选择长乐开洋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譬如福建多山,森林资源丰富,能为造船提供充足的原材料;福建天然良港众多,造船业发达;且“漳泉诸府,负山环海,田少民多,出米不敷民食”,优良的港口条件和拥挤贫瘠的耕地,使此地居民不得不下海讨生活,因而在福建出过洋的人远比内地多,闽籍船工和水手有丰富的航海经验,对外域情况也更加了解。
从秦朝始制大船驶往东洋,海船经历了千年的探索之后也日趋成熟。早在唐代,中国就出现了水密隔舱、车船、平衡舵、开孔舵等船只。宋元时期的船只基本定型,出现了福船、沙船、广船等著名的船只类型。在结构上,多采用搭接法,形成“鱼鳞式”结构,使得船只紧密严实,整体强度高,不易漏水。在南宋时期的船只就能载重万石以上,载人多达千人。船上设施齐全,适合长期航行。由于船只大,结构好,因此能够在大洋中应对“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恶劣环境。航海技术上,采用海道针经结合过洋牵星术,白天依赖指南针指引方向,晚上则观看星象和水罗盘来判定方位。这在当时也是最先进的航海技术。到了明朝,中国已是造船技术最先进的国家。因而,有了朝廷和国力支持,郑和船队建造了一支拥有六十多艘一百五十多米长的宝船,以及一百八十余艘马船、粮船、坐船与战船的远洋船队,能承载二万七千余人在船上数年的生活起居。
郑和的船队由苏州太仓泛海至福州,然后于福州长乐整顿,征招船工水手,勤于练兵,还需要添置航海所需物资,然后有待天时地利人和择吉而行,开始长达数年的历经艰险的海漂之旅。
据《长乐六里志》记载:“明永乐间,太监郑和通西洋,造巨舶于此,奏改名为太平港。”郑和下西洋的船队由太仓刘家港入海,航行至长乐太平港驻泊候风,到北风吹起,再扬帆经五虎门开洋。太平港属南洋海洋性气候,每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盛吹东北风,所以下西洋的商船都在此时此地开启海外远航。
“下西洋”选择福州长乐,恐怕当时来说也只有福州长乐能成为上上之选。
郑和舟师数二百余船在太平港驻泊、休整、伺风开洋,时间多则十个月,至少也要停留两三个月。两万七千人的日常消耗推动着当地的经济发展,船队的祭祀活动也推动宗教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长乐为船队提供性能优越的“福船”,还有经验丰富的水手,使得长乐获得“水手之乡”的称号,即便是当年有诗云“碧水停舟通万囯,桅樯如林赴九洲”,恐怕当今的人们也无法想象当年长乐的繁华吧。
郑和带领他的船队纵横于西太平洋与北印度洋,串联起四十二条航线,抵达三十七个国家和地区,西达非洲东海岸的麻林(今坦桑尼亚马林迪),南达爪哇,北抵红海的天方(今沙特阿拉伯麦加),这在当时称得上是世界之最了,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还要早半个多世纪呢。
英国人李约瑟说:“当世界变革之序幕尚未揭开之前,即15世纪上半叶,位于地球之东方,在波涛万顷之中国海面,直到非洲东海岸,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这一光耀灿烂之景象,就是郑和下西洋。”
时光悠悠六百载,六百年后的长乐仍然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枢纽,长乐国际机场被国家民航局定为“海上丝绸之路”门户枢纽机场。长乐这座城市的发展如同海水涨潮,然而,海水涨潮还有退潮的时候,长乐这座城市却不停地生长,永远没有停歇的时候。
站在海堤之上,念古望今,满眼都是新城新气象,海港上巨轮游弋,沙滩上笑语欢声,不由让人想起那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
要论良港,泉州的名气可比长乐大得多,航海技术也都是顶级的,物产同样也很丰富,为什么郑和偏偏会选中名不见经传的长乐?难道这还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神话因素?
如果没有姚广孝推荐长乐,郑和下西洋会不会选择泉州作为出发港?如果选择泉州开洋,一切又会怎样呢?带着这个念头我来到了古老而神秘的美丽泉州。
同在福建,同属沿海,泉州与长乐却大不相同。
这样美丽的古城啊,到处都是上千年的古迹,泉州人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守护着这些历史文化遗产。随处皆可看到世界各国商人当年带到泉州的文化遗存,佛教、伊斯兰教、古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犹太教等宗教与泉州本民族的道教、儒教和平共处,难怪它承担着“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理学家朱熹路经此地,都曾感叹“此地古称佛国,满街皆是圣人。”由此看来,泉州真是富有国际大都市的恢宏和兼容气度。
泉州于北宋元祐二年(公元年)设立市舶司,正式确立泉州为官方贸易港口的地位,此后不断有船队前往东方,他们从中国的南海之滨登陆,收购丝绸、瓷器等等手工艺品,成为MadeinChina的最大买主,泉州的海外交通贸易进入了全盛时期,每年能为宋朝皇室提供超过五分之一的年收入,出现了“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当时的泉州刺桐港号称“梯航万国”的“东方第一大港”,与世界近百个国家和地方进行贸易,外国人带来的不仅是他们的商品,还有他们的文化和宗教信仰。
《马可·波罗游记》中有提到“宏伟秀丽的刺桐城,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但元朝末年的一场兵乱,摧毁了泉州的繁华,泉州由云端落入凡间,在泉外商一哄而散。
突然,我的心里清明了起来,先前的零乱终于开始在泉州有了条理。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画卷中,名臣能吏数不胜数,但郑和这样的名臣良将却只此一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最早的远洋冒险活动,开辟了中国人航海的新时代,填补了封建社会时期华人在航海这一领域的空白。半个世纪以后,欧洲航海家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才启动他们的冒险之旅。长乐的好处,姚广孝明白,郑和明白,船工水手们明白,那是伺风开洋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港口,因而才有了七下西洋次次都顺利归来的奇迹,而泉州是丝绸之路上至为重要的一环,体现在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点,是远洋船队归来时登岸的港口。
朱棣继位之后,为了显示大明朝在他的治理下依然可以繁盛富强,并传递大明希望和平的信息,于是决定耀兵异域,达到“天之所覆,地之所载,皆朕赤子”的目的。郑和每抵达一个国家,都会向国王宣读大明天子的诏书:“尔等只顺天道,恪守朕言语,循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
郑和的船队满载珍宝和物资,厚赏归顺称臣的国家,沿途开展贸易,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将大明的丝绸、瓷器等带出国门,换来黄金等贵重物品;采购回众多的香料补药、奇珍异宝。海上贸易的需求增加,促进了国内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也增加了朝廷的税收,为大明开创了最为繁盛的海上贸易时期。同时,郑和善战但并不好战,尽管郑和的船队在当时是最先进的,他却从来不轻易用兵,七下西洋中仅有两次动用了武力,第一次是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儿企图抢劫郑和的船队,郑和设计生擒了亚烈苦奈儿及其家人,第二次用兵是为剿灭海盗陈祖义。因此,郑和每次回朝,都会有大量的各国使节随船来到大明,形成了“万国来朝”的局面,营造了以大明为中心“四海一家”的和平盛况。
其中承恩之后便来大明朝拜的最为典型的便是满剌加国。
郑国船队一路离开暹罗之后又一路南下前往满剌加。满剌加是个小国,但它却是郑和船队西行的第二个中转地,占据着东西方的交通要道,但一直被暹罗控制着。满剌加臣服于中国,中国便有必要采取措施保障它的安全。所以,郑和到达满剌加后就代表朝廷为拜里迷苏剌举行隆重正式的封王仪式,使暹罗再也不敢侵扰满剌加,为满剌加赢得了长达一百年的独立发展时间。永乐九年,满剌加国王亲自带领五百多人的庞大使团来中国朝贡。
郑和的船队巨大又安全,每次下西洋归来都会有不少国家的国王及其亲属、使臣随同船队来朝贡。他们从泉州登岸,然后再由驿道进京,不用陪同进京的人员便会在泉州住下来等候。甚至还有部分朝贡者出于各种原因而永远地留了下来,与当地人通婚,世世代代居于泉州。
泉州的包容性和商业性促进了城市繁华,同时,在泉州各派宗庙云集,外来的商贾和文化使经济更灵活,更因此而融入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和民俗,使房屋楼栋色彩和造型五花八门,于和谐里生异趣。
可是,从年至年间六下西洋的郑和,在年(宣德五年)再受命七下西洋,三年后郑和病逝于海漂的归途中,其衣冠冢葬于今南京牛首山南麓。而泉州,也只有后人们为他建造的雕像在恒久伫立,替他守望着辽阔的大海,守望着泉州安宁的现在以及腾飞的未来。
(4)
在郑和两百年之后,与他完全没血缘关系的郑成功从东洋随父亲漂回到泉州安居。同为才高八斗的儒将,二郑却有一点不同:郑和带去的是和平,带回的是繁华,而郑成功却终生在为大明王朝的末年悲歌、奔走、战斗。当然,可与下西洋一样荣耀的是,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让台湾岛重回了我中华怀抱。
泉州人提起郑成功,常是说他身披铠甲、立马横刀的形象,可你若读一读他的诗,看一看他写的书法,也会足够惊叹他的文才与俊秀。郑成功八岁通晓《四书》《五经》,十岁能写八股文,十五岁中秀才,二十岁入读当时最高学府南京国子监,他师从江浙名儒钱谦益,本可有大好的一生,可惜生不逢时,正值王朝更迭,兵临城下。郑成功的一生戎马倥偬,身经百战,一生最大的事业就是抗清和收复台湾两件。若得半日闲,他必手不释卷,曾题有“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之句以自勉。
郑成功少年时与老师钱谦益先生登山,曾写下《暮春三月至虞山谒受之师同游剑门》,诗云:
“西山何其峻,巉岩暨穹苍。
藤垂涧易涉,竹密径微凉。
烟树绿野秀,春风草路香。
乔木倚高峰,流泉挂壁长。
涛声怡我情,松风吹我裳。
静闻天籁发,忽风林禽翔。
夕阳在西岭,白云渡石梁。
巘崿争突兀,青翠更苍茫。
兴尽方下山,归鸟宿池旁。”
老师钱谦益读后点评道:声调清越,不染俗少年。
郑成功赶走侵略者收复台湾是每个中国人都熟知的历史,我就不说了,便说一说漂在台湾海峡北侧的岛屿平潭吧。
平潭又称“海坛”,拥有一百多个附属小岛、七百多个岩礁,陆地面积近三百平方公里,为全国第五大岛,“千礁百屿”说的就是平潭。
平潭由于地质构造和海水侵蚀的影响,发育了众多奇特壮观的海蚀地貌形态,既有平坦宽阔的海滨沙滩,又有数不胜数的象形奇异岩石。湖、海、沙、石相映成趣,奇、幽、险、俏引人入胜,构成独具特色的海岛风景线,博得文人墨客的吟咏赞叹。平潭有宽阔的海域与外海大洋相连,众多的岛礁点缀其间,使海岛自然拥有秀丽迷人的海域风光,是众多游客流连忘返之地。
听朋友介绍说,在夜幕降临的时候,海边没了灯光,漫步在海风吹拂下,聆听着波浪拍打岩石的声音,闻到海水特有的气息,借助海边出现的微弱荧光,隐约看到岩石的轮廓,看到波浪经过沙滩时留下的痕迹,这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运气好的话,那美丽的大海女神便会向你漂过来。
美则美矣,我却知道去往平潭自古都是件险事。
平潭历史上为福州十邑之一,有着不同一般的重要性。但平潭海峡为世界三大风口海域之一,风大、浪高、水深、流急。据统计,每年天都有六级以上台风经过,人们出行非常艰难,据说平潭海峡还是古沉船最密集的地区。风险如此之大,我想谁也不可能把平潭定为郑和船队长期停泊整顿的开洋之选了。况且岛不通陆,远洋物资需要运至岛上再登船,真是平白多费工夫。但岛亦是天险,是据险攻防的桥头堡,这平潭也就是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了。
我总觉得,岛太像是陆地的孩子,它漂泊于海,孤独寂寥,物资难通,往来不便,似如一个游子有说不尽的思念之苦,用一辈子盼着归途。
好在现在一切都不同了。全长五公里的平潭海峡大桥于年通车,结束了平潭与陆地物资难以运输的问题。投资一百多亿元,历经九年时间完成建设的“中国第一座跨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全长十六公里跨海链接京台高速一环,可为平潭这座享有“东方夏威夷”美誉的海岛带来更多的商机。
京台高速,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两千三百公里的京台高速,它出了京城一路南来,从福清起跳,于平潭完成第一个海上节点,然后将使用海底隧道的形势一直联接到新竹、桃园、台北。
游子终将归来,岛与陆,也终有一天可天堑变通途。
郑和有郑和的历史使命,郑成功也有郑成功的历史使命,在这辽阔的大海上,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要追寻和实现。岛与陆,这对数千年眺望的亲人,现在终于完成了小连线,也必将完成一个更大的连线。这样的成就只能属于这个大时代,这样的福泽只能是属于生活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的我们。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使命。
[责编:刘瀚潞]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