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媒体看武夷福建日报世界遗产专版城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http://m.39.net/pf/a_4781479.html

3月23日,《福建日报》世界遗产专版版面正版推出武夷山报道——《城村汉城遗址:江南汉代考古第一城》。全文如下:

文物名片

城村汉城遗址

城村汉城遗址,位于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于年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被发现,经过60年来的考古勘探与重点发掘,发现城墙、城门、宫殿、作坊、墓葬等遗迹,出土陶器、砖瓦、铁器、铜器等大量文物。为内城外廓、廓外有郊的分布遗存,占地面积14.6平方公里。

遗址春色刘达友摄

其中,王城(内城、宫城)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占地面积48万平方米。这一遗址是迄今为止我国南方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汉代城址,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是一处不可多得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作为武夷山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主要项目,入列《世界遗产名录》;年,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单位。

汉城遗风陈美中摄

万岁瓦当

西汉陶匏壶

陶香薰

西汉玉带钩

古村气息王震潭摄

前世传奇

为闽越文化补白润色

讲述人梅华全(福建博物院文博研究馆员)

对于闽越人的居处方式,《汉书·严助传》中的淮南王安曾经断言,“臣闻(闽)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为“不居之地,不牧之民”。言辞之中充满着蔑视。城村汉城蜿蜒曲折的城墙和巍峨的宫殿建筑,为汉代闽越建筑史填补了空白,也给历史上对闽越文化的无知者上了生动的一课。

城村汉城的发现和发掘,纠正了文献记载的谬误。明代《嘉靖建阳县志》记载:“闽王城,在崇文里,地名城村……按旧志王审知筑城建寨于此。”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建阳县条也认为:“闽王城,县北三十里,相传王审知所筑。”从城址中出土的器物断代,城村遗址的遗物明显属于汉代,和五代王审知无关。

根据器物的特点,它们与周边广东、浙江等地汉墓出土的越族文物特征相似,再从城村古城门楼上镶嵌的“古粤”匾额,可以明确地断定这是汉代闽越国的一座古城。这就从年代和族属上明确了归属,纠正了《嘉靖建阳县志》和《读史方舆纪要》的记载错误。

其城市和宫殿建筑设计成就,颠覆了历史的记载。城村汉城从年发现后,再到年重新勘探和实测,证实它是一座平面近似长方形,南北城墙长约米,东西宽约米,周长米,王城占地面积48万平方米,依山傍水,营建于丘陵坡地之上的汉代古城。

在城墙和宫殿基址营筑上,它沿袭了我国春秋战国以来的夯筑法。在宫殿的设计上,采用四合院的建筑形式。在高高的夯土台上,采用深埋柱的方法构建梁架结构,保证了建筑框架的稳固;在地板的构筑上,采用了花纹铺地砖和在木地梁上铺设地板的方法,避免了山地建筑的潮湿;在屋面上,铺设了大型板瓦和带有花纹的瓦当;在屋内墙壁的白灰面上,还有红、黑色的云纹彩绘等装饰。宫殿内错落有致的主殿和回廊排列,铺设讲究的天井、粗硕环回的下水管道,都证明建筑极其豪华讲究。

闽越族具有独特个性和强烈进取心。汉城出土的文物丰富多彩,数量众多。在出土的陶器中,除了大量的釜、罐、瓮、瓿、匏壶、敛口钵、提桶等越式陶器外,还有三足鼎、三足盘、盂、盆等汉式陶器。特别是建筑用陶中的板瓦、筒瓦、陶水管、花纹铺地砖,以及瓦片和陶器上拍印和戳印的汉字,都带有浓厚的中原文化特色。铁器和铜器中,也深深地打上了中原文化的烙印,如弓箭上的“河内工官”铭弩机,农具中的锸、斧、镢等。

由此可见,城村汉城的闽越文化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在大量汲取中原和周边文化的形势下形成的。正是这种蓬勃向上的进取精神,打造了闽越文化的丰富内涵。

汉代是一个生产力以铁器为特征的时代,城村汉城出土的为数众多的铁制生产工具和兵器,反映出闽越虽然地处东南一隅,但已经和中原一样步入了铁器时代。在史料中我们看到:由于同汉庭交恶,吕后曾经禁止中原铁器输入南粤,导致南粤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发展受到遏制,甚至因受到闽越的攻击而无力还击。从汉城出土的大量铁兵器,可以看到当时闽越军事力量不可小觑。

近年来,对汉城出土铁器的科学测定数据证明,除发现与中原相似的铁器外,城村汉城还发现了一些成分与中原及其他地方截然不同,而是用一种特殊冶炼方法炼制的钢质铁器,这说明闽越的钢铁器冶炼和制造技术已经超越中原,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我们在汉城元宝山等地发现的冶铁遗址,也许正是闽越冶铁生产技术存在的最好证明。

城村汉城考古经历一个甲子,倾注了几代人的心血,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城址的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筹备建设,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但是,我们对地跨闽、浙、赣、粤四省的闽越国文化的研究应该仅仅是个开始,对城村汉城的研究也只是揭开了冰山一角。无论是已经发掘清理或是尚待发掘的遗迹、遗物,都等待着我们继续去探讨、去研究。

今生故事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在列

“东方庞贝城”重现可期

60多年前,武夷山城村并不显山露水。这座始建于隋唐时期的古村落又名“古粤”,城村与“古越”有何联系?村名何以带“城”字?让人不解。

年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在村庄东南部发现的城村汉城遗址,揭开了谜底。城址枕山抱水,跨越3座连绵小丘,依山峦起伏之势而筑,西倚山势挺拔的武夷群峰,南北两侧岗阜山丘左右围护,崇阳溪由群山峻岭中迤逦而来,在城址东面和北面是冲积平原,有良田万顷。闽越人巧借天然地形,以河为壕堑、山为墙屏重重合护,打造出固若金汤的城池。

作为武夷山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主要项目,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考察团在城村汉城遗址实地考察、验收后,赞其为“中国的庞贝城”,认为这一遗址是“环太平洋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汉代王城遗址,是中国古代南方城市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中国和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据历史文献记载,闽越国在西汉前期至中期,由军事实力较弱的越族诸侯王国,逐步发展成一个军事较强的割据政权。在城村汉城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许多闽越国兵器和铠甲碎片,以铁质为主,种类有剑、矛、戟、刀、匕首、箭镞等,这些都是当时十分先进的武器装备,适应当地水斗、山地等作战条件。从考古发现来看,专家认定闽越国主要兵器中,铁兵器基本取代青铜兵器,军队武器装备较为精良,与中原内陆相比毫不逊色。

秦汉时期,汉族最早进入铁器时代。由于密切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流,闽越文化不断与汉族文化融合。在距离王城米处的元宝山东坡,曾出土了许多汉代铁器、陶器、石器,其中上到兵器,下到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大量使用了铁铸。根据当地建筑遗迹和地表残渣,可初步认定当时冶铁作坊的存在。在先后出土的数百件铁器中,不少铁兵器和工具已是锻钢产品,反映出闽越国的冶铁和锻钢技术高度发达。

年,在城村汉城遗址北面3公里处的牛山顶部,考古人员发现一座大型闽越国时期的贵族墓,定名为“牛山一号汉墓”。该墓独占一个山头,距山脚有一定高度,远眺汉城遗址,墓室平面形状为“甲”字形,椁室为“人”字形结构,是迄今我省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汉墓。

这一墓葬形制与浙江绍兴印山越王陵相同,都为“人”字形墓葬,从而证实了《史记》中记载闽越王是东周越王勾践后裔的历史事实。从墓内出土的随葬器物看,与汉城遗址出土文物风格类同,且在周边方圆3公里,密集分布蛇子山、亭子后、斧头山、牛栏后等中型贵族陪葬墓群。研究者认为,“牛山一号汉墓”为闽越国时期的王室墓葬,墓主人有可能是汉城的最高统治者。

年,福建省政府专门批复成立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承担城村汉城遗址的考古、研究、保护、管理等工作。“目前,城村汉城遗址被列入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立项名单,文旅融合将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负责人卢绳恩说,遗址在保护前提下,积极融入武夷山全域旅游发展大局,已推出研学、体验、休闲等旅游项目。

作为武夷山文旅融合发展的标志,城村汉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即将动工,未来将通过改善城村汉城遗址和博物馆区域的周边环境、景观,再现“东方庞贝古城”的历史风韵。(赵锦飞郑雨萱)

专家点评

武夷学院艺术系教授柯培雄:

中国建筑走上木构建筑体系为主的发展道路,将“木”和“土”两种构建材料的运用发展到极点,秦砖汉瓦证明了中国是最早由生土向烧制砖瓦建筑过渡的国家。城村闽越国故城那壮观的城垣与雄伟的宫阙楼宇,虽然已于多年前毁圮,成为一片废墟,但从城址出土的大批建材如板、筒瓦、瓦当、花纹铺地砖、大型空心砖和各种型号的陶水管等均十分精美,与秦都咸阳宫殿中的建材相似,也与广州南越国都宫殿遗址建材相似,从宫殿遗迹、城池结构,体现出追仿秦城汉宫的遗制。

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副研究员高绍萍:

从浙江绍兴越国时期印山王陵到福建武夷山闽越国时期牛山贵族墓,时间差距虽有来年,但却是现已发现全国少有的两处“人”字椁的大型墓葬,其墓葬形制基本一致。另外,从清理的情况看,牛山贵族墓的防腐措施虽较印山王陵逊色不少,但也基本传承了印山大墓的相关防腐技术,例如大量用到木炭、青膏泥、黏土,从墓底直至封土皆层层夯筑等。综上,无论是墓葬形制还是葬制都将两者传承关系体现得淋漓尽致。

来源

福建日报

编辑

豆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