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京发布”消息,关于南京玄奘寺供奉侵华日军战犯牌位事件,经调查核实,供奉者为吴啊萍,自幼在原籍福建晋江生活,年迁至南京随父母生活。
据吴啊萍供述,她到南京后了解到侵华日军战犯的暴行,知道了松井石根等5名战犯的罪行,遂产生心理阴影,长期被噩梦缠绕;在接触佛教后,产生了通过供奉5名侵华日军战犯“解冤释结”、“脱离苦难”的错误想法。
由于吴啊萍是晋江人,有网友联系到福建的“迷信”氛围。但福建的民间信仰,自有其历史根源,虽然影响广泛,依然是普通民众生活的重要部分,也罕有吴啊萍这样的出格举动。更不能吧吴啊萍个人荒谬,怪罪在福建人的“迷信”上!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国外普遍认为,中国人是没有信仰的。
△全球无神论者最多的国家,中国排第一图/Gallup
根据国内外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几乎是全球公认的信仰宗教人数最少的国家,有宗教信仰的中国人只占不到10%,是全球无神论者最多的国家。
论全国来说,福建确实是风水文化氛围最浓厚的省份。而问起福建哪个地区民间信仰的“气氛”最为浓厚,闽南地区必定以高票当选。
根据数据显示,福建省民间信仰的神灵高达上千种,10平方米以上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二万五千多座,所以被称为“千神之省”。
世界上,有两种路,一条是唯物主义,一条是唯心主义。
见过太多大学生博士生,接受唯物主义教育,口口声声说,以前根本不信风水。但是一旦遭遇人生之大不幸,他们依然会相信风水,接受风水师的建议。
——为什么呢?因为唯物主义这条路行不通了!
而唯心主义这条路,可以提供他们喘气,休息,接受心灵慰籍的地方;重整旗鼓,鼓起信心勇气,再战人生!
福建人迷信风水,袅袅的烟火里是这里日常生活最基本的仪式。
闽南人拜拜的情节都在俗世人间,向远去的人,向遥远的未知的天上和地下,向历史中曾存在的伟大,或者向未曾存在的虚无,祈求现世的一点安稳。
几乎每个闽南家庭的房子里都有一座佛龛,供奉着土地公和观音菩萨或者其他神明,每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都要备些零食瓜果摆在佛龛前,焚上三炷香,虔诚祷告。然后再烧点带金箔的纸,我们叫金纸。
但他们拜拜完成之后,不会坐等发财,啥也不干。他们依然兢兢业业,创造财富。福建省的民间信仰崇拜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
古时,中原政局极度动荡,东吴政权逐步控制东南地区,大量汉人进入闽越,又经历东晋、唐末等几次大规模迁徙,汉人信仰也随之大量进入这些地区,与原本闽越本地的巫蛊信仰融合,逐渐形成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信仰现象。
如对徐登、赵炳的信仰,都是这一时期兴起。其中徐登原为闽越族巫师,后经汉化后成为一位道士形象;赵炳则原为山东道士,在福建永泰高盖山修道时为当地人所膜拜。
一些在闽越开拓过程中死亡的汉人,也被后来者所崇拜,神格化为神明受到信仰。如长汀的助威盘瑞二王庙所祭祀的石猛、盘瑞二神即为此例。
清道光年间,《厦门志》总纂周凯曾在志里的《风俗记》里对闽南人的宗教信仰有过描述:“吴越好鬼,由来已久。近更惑于释、道。一秃也,而师之、父之;一尼也,而姑之、母之。于是邪怪交作,石狮无言而称爷,大树无故而立祀。木偶漂拾,古柩嘶风,猜神疑鬼……”
闽南人的民间信仰历史之悠久。而从信仰神明的数量上来看,闽南比起其他地方可谓有过之而不及。
从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器物崇拜、祖先崇拜、历史人物崇拜、神仙崇拜、民间传说神崇拜,到城隍爷崇拜、王爷崇拜、乡土神崇拜、孤魂崇拜、开基始祖崇拜、行业神崇拜等各路神明多达种。
对于福建人来说,不论是简陋还是豪华的房屋,无论居家、办公还是营业场所,必然供奉着关羽、观音、土地爷等几位神灵。
闽南人“拜拜”的风俗由来已久,闽南地区的所包含的泉州、厦门、漳州,三个地方在共同的信仰之外,每个地区都有各自信奉的神明。
除此之外,居家还有门神、灶神、床神等家神,光听名字就知道是庇护什么的,分工很是明确。
闽南与台湾汉族民间的神明许多是属于想像神,人类为要探究宇宙万物的奥秘,便由奇妙的思想形成了神话。神话便是由于实在的事物而产生之幻想故事。
所以闽南与台湾汉族民间的神明许多来自神话。所以古代人很容易想像神明界也有最高神,神格至尊 玉皇大帝,简称玉帝,俗称天公。
宇宙中一切的神明,都是在他的统辖下,没有天地以前,就先有了他,天地万物由他而创造,他本身永住天上,但委派诸神到世间来观察人间的善恶,因此,他可以说是统一神,神格至尊,一般人信奉他为至高无上之神。
闽南与台湾民众奉祀“玉皇大帝”是神中的至尊,或称“玉天大帝”、“玉皇上帝”、“昊天上帝”、“天租公”、“天帝”、“玉皇”,俗称“上帝”、“天公”等。“玉皇大帝”居住在天上的玉京,故名之“玉皇”。不但授命人界的天子管辖民众、还统摄天、地诸神,诸教仙佛都受其令,可谓神中之神。
至今香火鼎盛的妈祖、保生大帝、清水祖师、广泽尊王等神明的信仰崇拜即是在明末以后快速壮大并绵延至今。与传统佛道教繁复礼仪与高深教义不同,此类神明信仰利益简单,教义直白,贴近民众生活需求,因而颇受欢迎。
朱熹曾经这样形容泉州“此地古称佛国,满街皆是圣人”,说的就是宋朝时泉州当地寺院众多,民风虔诚,人文昌盛。
闽南人信神,但每一个地方信的神又大有不同。清末学者杨浚在《四神志略》中列出的妈祖(即“天上圣母”)、广泽尊王、清水祖师、保生大帝四位福建主要神,亦是闽南民间信仰神明的主要代表。
最初的出现和盛行是因为在很早以前,这里的人们大多以出海打渔为生,大海给予了这片土地很多美好的希冀,有时也会给人们带来恐惧和忧虑。
为了生计,出海的渔人往往迎着汹涌的波涛去寻找他们的梦,而家人则最担心的是他们能平安归来,总有一种方式需要传递和表达,因此就产生了“拜拜”的习俗。虽然岁月变迁,闽南已经成为一个闻名遐迩的地域,但这个习俗也被传承下来,沉淀到了各个领域。
而这个习俗延绵至今,闽南人对“拜拜”有着更深刻的理解,用他们话说:并非是祈求神灵的庇佑,而更多的是一种情怀或寄托,就像是默默的祝福是种心底朴素的呼唤,而非是迷信上苍的祷告。
年后,随着国家制度、地方权力结构与文化主流的全面重构,福建地方的民间信仰一度式微。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民间信仰在福建才重新复苏。
妈祖、保生大帝、清水祖师等信仰,在清朝已经香火鼎盛。宗教信仰现象具有一定的长期性,有其产生、发展、壮大、衰退,直至消失的历史规律。
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并不是靠外力强制就能简单消灭。改革开放后,随着宗教政策落实,为民间信仰的复振创造了外部环境,既有的信仰需求很快就又转化为信仰实践。
随着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农村基层结构再次发生改变,宗族组织重新焕发生机。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困苦相扶持,鳏寡孤独相周恤”的需求在很长一段时间将会持续存在,宗族组织即是回应这一需求的主要行为,修族谱、建宗祠、祭祖先亦随之蔚然成风。
△漳州玉尊宫,号称“全福建最壮观”的拜天公仪式图/WRB_
如上所述,自明末以来,福建地区的宗族体系即与宫庙神明祭祀体系紧密结合,不少家族除了祭拜祖先,也同时奉特定神明为主神进行祭拜。因而传统宫庙信仰体系也随着宗族的复兴而复兴。
上文曾提及,福建先民在海上讨生活的经济行为中的高风险与不确定性,使得他们格外需要宗教信仰作为精神支柱。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日益复杂多元,这种需求再度以另一种方式出现,一般民众在面对经济浪潮的席卷,同样需要一种可靠的精神支持。而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连接的民间信仰自然成为本地民众的首选。
与此同时,围绕宗教活动开展的祭典、庙会等活动,也会自然地吸引人流,引来消费,拉动地方经济,因而很快成为地方政府和商人都普遍乐见的一种现象。“宗教搭台、经济唱戏”一度成为对这类现象的生动描述。
福建地区的民间信仰,历史悠久,影响广泛,在慰藉人心、劝人向善、促进经济等多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
投稿:tougao
kongfuzi.cn(稿酬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