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他为了传统文化奔走一生,如今85岁仍在一 [复制链接]

1#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岀门一望麦儿黄……

每到端午节,

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吃粽子、赛龙舟,

很多地方还有插艾叶,悬菖蒲等习俗。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

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

年,端午节入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而在这背后,

不乏很多专家学者走遍中国大江南北,

查阅文献资料、撰写报告和著作,

不懈努力的身影,

他们推动了中国传统节日

更好地被传承和保护。

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民俗学家刘魁立,

他多年来致力于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研究,

常年行走在田间地头做实地调研,

他也是“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传统节日集中体现了

中国人的时间系统和文化观念,

它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刘老说。

01

漫漫求学路

魁梧的身躯、飘飘的银发,

凭借这一身气质,

刘老在人群中很容易就能被认出来。

刘魁立

年9月,

他出生于黑龙江省小镇昂昂溪。

年,他从莫斯科大学研究生院毕业,

获得俄罗斯语言文学副博士学位,

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证书。

在这期间他受到了良好学术训练,

具备严谨的民间文学、民俗学调查研究本领。

出于对文学的热情,

从进入莫斯科大学学习开始,

他就利用假期随同民俗考察队

多次到苏联农村和边远地区

进行民间文学的田野作业。

由此,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深一层的了解,

在语言方面更是得到极好的训练。

近几年,他偶尔还会抽空去俄罗斯,

就花几天在列宁图书馆看书,

或去几家书店买新书。

“我总是对自己不满意,

觉得自己的思考都还应该再深入,

但又总是很难抽出完整的时间

把这些思考好好的整理出来,

这是我极感歉疚的。”

有人以为他这是谦虚,但他却说:

“自己过不了自己这一关。”

02

民俗的一个核心要素是情感

很多年前,刘老坐火车去莫斯科。

在那五六个昼夜,周围都是生人,

基本不会搭讪说话。

坐在他对面的是一个边防军官。

路过贝加尔湖边的一个小站时,

站台上有很多俄罗斯老年妇女

会拿出一种特殊的熏鱼卖。

这个熏鱼只在贝加尔湖生长。

一般先将其腌了、煮了,再烤,

所以吃的时候,得先把整个刺拔出来,

然后连着外面的鱼皮、鱼鳞和

里面的肉一起吃,味道非常香。

刘老买了几条和这个军官分享,

有了熏鱼作为话头,

慢慢地他们越聊越欢,

一路上十分愉悦。

想起这个经历,刘老说道:

“人总是在民俗当中生活的。

民俗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可以提升我们生活的幸福感。

民俗的一个核心要素是情感。”

“为什么我们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

是因为我们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民族情感,

这是我们民族的所谓根与魂,

是我们自己的宝贝,

提供我们大家的认同感、骄傲,

是我们作为中国人所应该有的骄傲。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某种意义上它是提供快乐的,

它是提供和谐的。“

03

非遗保护要有“契约精神”

很多与刘老一起进行实地调查的人都了解,

他是一位充满情感的学者,

他也常说自己是泪腺发达的人。

每当他看到各个地区、各个民族

丰富的民间文化表现形式时,

他都会异常兴奋。

好几次他到浙江、福建、山西、陕西等地

去实地接触那些民间艺人和民间文化,

都被他们感动得流下眼泪。

他说:“好像在我面前打开了一座座

收藏着无数奇珍异宝的宝库!

我就觉得,那些农民兄弟,

他们是我的同胞,我是他们中的一员,

把世世代代流传的文化遗产搜集起来

加以整理、研究,

使其优秀的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

是我们共同的历史责任。”

正是这种强烈的责任感,

他近几年来也一直在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问题而奔波。

刘老介绍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

非常复杂的一个系统性工程,

而这个工程是要整个社会都贡献力量。

当然这里核心是传承人。”

在传统中国,有一诺千金之说。

当说一个人一个商号诚实、守信,

就是在说这个人这个商号有“契约精神”。

刘老指出,

非遗传承人在申报各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以及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费时,

对保护传承这项非遗会有所承诺,

如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

妥善保存相关的实物、资料;

配合文化主管部门进行非遗调查记录;

参与非遗公益性宣传展示活动等。

这是国家和政府保障非遗传承人

保护传承优秀文化传统权利的一种体现,

也是非遗传承人对国家负责任的体现,

就是一种契约。

去年年底,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印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

(以下称《办法》),

于年3月1日起施行。

《办法》完善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传承人退出机制,

明确了取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传承人资格的具体情形。

04

非遗保护工作中的力量来源

刘老长期身任学术行政要职,

却十分谦逊低调。

他常常与年轻人交朋友,

他向普通村民请教,

民俗调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问的研讨,

成为他唯一的爱好。

他回忆自己在调研工作中的一个故事。

前不久他去拜访一位做瓷器的老师傅,

在谈话的过程中间他举起了自己的胳膊,

并展示了自己馒头状的肱二头肌。

这让刘老特别惊诧。

但是老师傅一笑而过说这也没什么,

随后刘老注意到老师傅的手上没有指纹。

进一步交谈发现,

60多年老师傅一直在摆弄泥土,

天天不断地重复,

现在手上已经没有了指纹,

每一次需要有按手印等情况,

都非常的困难。

“有的时候他并不在意的说这些话,

但是我特别受感动,

他那么随便的讲出来的这件事,

实际上是体现了我们通常所说的

工匠精神的精髓。”

刘老动情地说道,

“每一次接触了这样的故事之后,

我都觉得好像有一股无穷力量、

无形的力量推动着我,

‘你也应该好好做事’,

这大概就是我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力量的来源。”

05

几乎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十分重视

自己的民族传统节日。

刘老所在的民俗学会以及许多两会代表、

社会贤达常年来一直在向社会呼吁,

保护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

年12月至年2月,

受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文化部委托,

刘魁立先生率领中国民俗学会完成了

“民族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课题,

他亲自执笔主体论证报告,

对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流变和文化内涵、

功能作用进行阐解,

对节假日体系改革问题提出建议。

年12月,《国务院关于修改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公布:

除春节长假之外,清明、端午、中秋

增设为国家法定假日,各放假一天。

除此之外,刘老认为,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关于时间制度的发明。

有人可能会问,

现在的城市生活与农业距离太远,

我们还需要节气吗?

“现代人生活在钢筋水泥森林中,

而要了解自然,

节气作为一个时间尺度是必不可少的。”

他说,比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体系的其中之一,

成为中国人独有的时间计算方法。

 年11月,

“二十四节气”被列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刘老时任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名誉会长,

积极发挥了民俗学家智力支持和

学术支撑作用。

“一代人有一代人应当完成的历史使命。

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

非常优秀的时间文化传统,

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

将这一优秀传统

以最完美的形态传递给后代。”

刘老说。

文章来源:光明网作者:乐通、靳铃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