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交通运输部复函安徽江西福建广东上 [复制链接]

1#
长春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pf.39.net/bjzkbdfyy/140108/4323422.html

安徽省交通运输厅:

《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再次报送交通强国建设安徽省试点实施方案的报告》(皖交规划﹝﹞36号)收悉。为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相关领域的目标任务,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开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交规划函〔〕号),经研究,主要意见回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在推进皖南交旅融合发展、提升合肥综合交通枢纽辐射能力、支撑乡村振兴发展、推动智慧交通技术应用等方面开展试点(具体要点附后),请进一步完善试点实施方案,细化试点任务,落实具体举措,明确阶段目标和时间进度,并及时向我部报备。

二、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试点工作推进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强化政策支持。加强上下联动,强化协同配合,鼓励各方积极参与。

三、统筹推进、突出重点,力争在拓展交通设施旅游服务功能、枢纽站城联动发展路径、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区块链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一批先进经验和典型成果,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四、加强跟踪、督导和总结,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以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成功经验模式及时报告我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每年12月底之前向我部报送年度试点工作总结。

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单位、专家对试点工作积极指导,在相关“十四五”规划编制等工作中加强支持。适时开展跟踪调研、监测评估和经验交流。在试点任务实施完成后组织开展考核、成果认定、宣传推广等工作。

交通运输部

年10月10日

附件

交通强国建设安徽省试点任务要点

一、推进皖南交旅融合发展

(一)试点单位。

安徽省交通运输厅,黄山市交通运输局、池州市交通运输局、宣城市交通运输局、安庆市交通运输局、六安市交通运输局。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建设“快进”交通基础设施网。规划建设串联齐云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和大别山“五山”联动快速铁路,加快建设池州—黄山高速铁路,推进六安—安庆铁路前期工作。打造高速公路旅游通道,加快推进黄山—千岛湖高速公路、岳武高速公路东延段、德上高速公路、芜黄高速公路等建设,推进宣商高速公路、沪蓉高速公路天堂寨支线、太湖至蕲春高速公路、宁国至安吉高速公路等前期工作。加强干线公路与景区连通公路的建设。推进泾县至桃花潭至黄山公路、安庆环天柱山一号公路、环万佛湖旅游公路提升工程等环山、环湖旅游公路项目。

2.建设“慢游”交通基础设施网。推进绿道、慢行系统及公路沿线设施建设,改善旅游交通条件,丰富旅游产品。推进新安江旅游航道及皖浙1号、世界遗产旅游、大别山旅游等风景道建设,促进道路、航道建设与生态环境、文化遗产、旅游游憩、产业扶贫等深度融合。依托禅文化、戏曲文化、国学文化、山水生态、乡村度假、城市旅游等六大核心旅游资源,建设太(太湖花亭湖景区)天(潜山天柱山景区)舒(舒城万佛湖景区)旅游公路。围绕鲜花小镇、鱼乡小镇、茶香小镇、天麻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打造六安大别山旅游风景道。

3.构建绿色交通体系。推动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规划,合理配置交通资源。推动绿色公路建设。鼓励清洁能源交通装备技术研究与推广使用,严格执行各种交通方式节能减排标准,限制高耗能运输装备进入运输市场。在交通基础设施设计、建设、管理、养护全过程落实生态环保原则,提升交通运输环境监测智能化水平。

4.拓展交通设施旅游服务功能。打造新安江“景点码头”,规范和完善旅游标识系统,增设重点旅游景区客运班线。推动高速公路特色主题服务区建设,推进创意景观游憩设施建设,强化游客集散服务、自驾营地和地域文化物产展示等功能。加强普通公路沿线简易驿站、港湾式停车带和观景台建设,探索在具备条件的道班配套建设停车场、驿站等旅游服务设施。加大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停车场建设力度,提高景区接驳服务水平。

5.提升旅游运输服务质量。加强服务景区公共交通运输组织,鼓励开通至景区景点的旅游专线、旅游直通车,探索重大节假日期间开通定制旅游线路。支持传统运输企业拓展旅游运输服务,探索运力闲置客运班车向旅游包车转型。推进游客联程联运,设立跨区域联网售票平台,完善运行机制,引导互联网企业提供联程联运“一站式”票务服务。加强旅游交通信息服务,建立交通、旅游等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推动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旅游交通安全保障水平,加强临水临崖、视距不良、陡坡急弯路段安保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交通应急能力。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建成旅游风景道、旅游航道、旅游集散中心等交旅融合项目。实现一种及以上“快进”交通方式通达AAAA级景区,两种及以上“快进”交通方式通达AAAAA级景区。

通过3—5年时间,交旅融合总体水平明显提升,“慢游”交通基础设施网基本形成,“五山”联动精品旅游线路基本建成,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旅游服务品质显著提升,形成一批交通旅游品牌。在交旅融合发展方面出台指导意见、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在旅游风景道、美丽公路建设方面形成建设指南、标准规范等政策成果。

二、提升合肥综合交通枢纽辐射能力

(一)试点单位。

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合肥市交通运输局,安徽省引江济淮集团有限公司。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提升枢纽运输能级。打造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建设兆西河通江一级航道,推动合肥港江海河联运发展,重点培育合肥港至长三角其他大型港口集装箱江海河联运航线。启动外环高速建设,探索制定实施绕城高速免费通行政策。推进城市轨道2、3期规划建设,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体系。

2.优化枢纽智慧服务。加快发展数字交通,建设合肥综合交通数据中心,创新推广综合客运一体衔接的全程电子化服务模式。推动旅客联程运输服务设施建设,发展手机智能联程导航、自助行李直挂、安检互认等智慧出行服务。推进货运枢纽智能化升级,构建跨方式、跨区域的全程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引导农村智慧物流网络建设。推进合肥中欧国际货运班列站场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支持车联网和车路协同技术创新,推动无人驾驶在枢纽场景应用。

3.加强枢纽站城融合联动。统筹推动合肥都市圈轨道一体化规划建设。以新桥国际机场、合肥站、合肥南站、新合肥西站等“一场三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为依托,推进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建立城市轨道交通与地面交通有机衔接的保障联动机制。以TOD为建设导向,创新轨道站点周边用地开发建设模式,优化周边产业布局。完善枢纽集疏运体系,推动铁路专用线进港口、物流园区、大型工矿企业等。

4.深化枢纽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合肥高铁南站综合管理服务模式创新,提高各类交通枢纽综合治理效能。制定轨道站场用地综合利用政策,推广轨道交通节地模式。在交通枢纽领域积极探索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

5.发展枢纽经济。推进交通装备制造、交通旅游、交通金融等交通关联产业发展。依托“一场三站”,发展临港产业,培育枢纽经济。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在公交、出租汽车、城市货运装备中推广应用。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建成一批交通重点支撑性项目,合肥枢纽竞争力有效增强,在发展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区域性航空枢纽等方面取得典型经验,并形成实施方案、指导意见、工作指南等政策成果。

通过3—5年时间,合肥综合交通枢纽辐射能力显著提升,枢纽经济、枢纽产业初步形成规模效应。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建设取得显著进展,高速铁路枢纽格局和多层次轨道交通网基本形成。枢纽一体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综合交通枢纽集疏运体系更加完善,在交通枢纽用地综合集约利用方面取得典型经验,并形成指导意见、实施指南等政策成果。

三、支撑乡村振兴发展

(一)试点单位。

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六安市交通运输局、六安市邮政管理局,泗县、蒙城县、涡阳县、怀远县、界首市、当涂县、和县、芜湖县交通运输局。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1.完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农村公路网建设,推动县乡道及低等级农村公路升级改造、窄路基路面公路加宽改造,配套建设相应交通安全设施,推进乡镇运输服务站、便民客运点建设。推进交通运输与乡村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主要产业经济节点公路建设,强化旅游公路建设,积极拓展“运游一体”服务。

2.提升城乡交通运输服务水平。鼓励城乡道路客运经营主体实施公交化改造、公司化运营,优化农村客运站场布局。拓展农村客运运营服务模式,提升农村客运出行信息化服务水平。推广“农村货运班线”,提高公交客运站点、物流中转站点和扶贫驿站点、电商服务中心(点)等综合利用水平,依托乡村扶贫驿站和电商平台,推动物流递送便捷化。

3.改善农村交通运输环境。提升农村交通安全水平,加强安全风险重点路段安全防护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公路四、五类危桥改造力度。加强农村交通应急救灾保障能力建设,推行农村公路灾毁保险制度。综合整治农村路域环境,推进路宅分家、路田分家,实施农村公路沿线绿化、美化工程。发展农村绿色交通,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交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进绿色公路、绿色水运发展。

4.强化管理养护升级。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健全农村公路管养保障体系。完善农村公路养护机制,鼓励养护企业跨区域参与市场竞争,探索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加强农村公路管理信息化建设,推动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在“四好农村路”建设过程中广泛应用,提高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运营、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5.加强交通文化建设。丰富和发展交通文化品牌,强化古道、古桥等历史遗迹保护,开展交通文化内涵研究和传播。推动交通文明融入乡村基层治理,纳入乡(村)规民约和村民委员会议事协商机制,提升人民群众爱路、护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农村公路网络体系基本健全,通达能力全面提升,管养水平持续提高。县乡村三级路长制管理体系构建率、县乡两级路长办公室设置率、乡村道路专管员覆盖率、农村公路列养率均达到%,中等路以上比例达到85%。基本建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

通过3—5年时间,全面建成外通内联、通村畅乡、客车到村、快递进村、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有力支撑乡村振兴,在农村客货运和快递物流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模式探索上取得有效突破,在农村公路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工作方面出台指导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在全域公交推进、乡镇运输服务站建设等方面取得典型经验,并形成实施方案、工作指南、标准规范等政策成果。

四、推动智慧交通技术应用

(一)试点单位。

安徽省交通运输厅,淮北市、宿州市、蚌埠市、滁州市、铜陵市、六安市交通运输局,安徽省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安徽省港航集团有限公司、安徽省引江济淮集团有限公司。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加强关键技术创新。建设工程数智化技术与服务平台,推动工程勘察设计工作装备和工作环境整体升级。探索沥青公路路面结构耐久性设计创新。推动长距离、大挖深的人工运河建设工程技术创新。创新内河生态航道的建设模式和方法,推进绿色航道建设发展。研究水下建筑物结构外观及内部缺陷等病害的检测方法及产生机理,强化水下工程检测和养护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动桥梁在线监测平台、桥梁病害诊断系统、监测运营可视化系统和关键数据安全系统建设。

2.加快技术推广应用。完善优化省级交通运输数据中心,整合基础设施、运输装备等数据资源,构建新型智慧交通大数据云平台。建设芜湖港智慧港口,探索无人道口、智慧堆场建设,提升码头智慧化水平。建设宁芜智慧高速公路,提升伴随式信息服务能力,推动实现主动式安全预警。加快六安、铜陵等地城市智慧交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跨部门、跨行业等数据互认能力,构建集行业决策、审批服务、监管执法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监管体系,提升行业治理能力。以智慧站场建设为重点,打造公交、出租车、轨道交通、共享单车为一体的出行服务体系。整合优化线上线下公共交通出行信息资源,推动交通“一卡通”、移动支付在城市公共交通领域应用。探索区块链技术在高速公路ETC收费、网络货运平台等领域的融合应用。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勘察设计数智化、运河建设工程技术、水下建筑养护检测技术创新取得显著突破,道路结构设计与施工形成一体化控制标准。区块链、大数据、车联网技术与交通融合应用取得有效成果,智慧交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芜湖港无人道口、智慧堆场等基础设施基本建成。

通过3—5年时间。建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智慧交通项目,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创新,在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交通运输信息资源交换共享等方面形成实施方案、标准指南等政策成果。完成全领域感知、跨行业关联、大数据研判、立体式共享的智慧交通“数据大脑”建设。芜湖港智慧港口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港口智慧化、数字化、标准化水平全面提升。宁芜智慧高速公路基本建成,基本实现主动式安全预警、伴随式信息服务、准全天候安全通行、可视化智能管控。在智慧港口、智慧高速公路的设计、建设、运营上取得典型经验,并形成相关意见指南、标准规范。

江西省交通运输厅:

《江西省交通运输厅关于报送〈交通强国建设江西省试点实施方案〉的请示》(赣交规划字〔〕14号)收悉。为重在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相关领域的目标任务,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开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交规划函〔〕号),经研究,主要意见回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在赣州革命老区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普通国省道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协调发展、推进赣鄱黄金水道智能航运发展、“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打造“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弘扬红色交通文化等方面开展试点(具体要点附后),请进一步完善试点实施方案,细化试点任务,落实具体举措,明确阶段目标和时间进度,并及时向我部报备。

二、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试点工作推进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强化政策支持。加强上下联动,强化协同配合,鼓励各方积极参与。

三、统筹推进、突出重点,力争在绿色高效城市配送体系建设、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和城市道路管理机制创新、智能航运体系建设、农村公路长效养护机制建立、出行文明建设、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一批先进经验和典型成果,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经验借鉴。

四、加强跟踪、督导和总结,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以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成功经验模式及时报告我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每年12月底之前向我部报送年度试点工作总结。

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单位、专家对试点工作积极指导,在相关“十四五”规划编制等工作中加强支持。适时开展跟踪调研、监测评估和经验交流。在试点任务实施完成后组织开展考核、成果认定、宣传推广等工作。

交通运输部

年9月28日

附件

交通强国建设江西省试点任务要点

一、赣州革命老区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一)试点单位。

江西省交通运输厅、赣州市人民政府。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加快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统筹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加快推动赣深客专、兴泉铁路续建和大广高速扩容、兴赣高速北延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有序推进瑞梅铁路、长赣铁路前期工作,推进赣粤运河前期研究论证,推进赣州黄金机场航空口岸、瑞金机场建设,加快推进赣州黄金机场改扩建,提升机场综合保障能力,完善机场航线网络。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建立县道、乡村道两级“路长制”,探索农村公路标准化养护流程。推动养护市场化改革,提升养护队伍和机械装备专业化水平。

2.提高出行服务水平。推动公交网络干线、支线相互衔接,提升中心城区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水平。推广定制公交等多元化公交服务模式。加强交旅融合发展,打造以红色文化、生态休闲、客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精品线路。建立交通、旅游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整合信息资源,提升信息服务能力,探索推出“运游一体化”智慧服务。

3.打造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大力推动干线运输、区域分拨、多式联运、仓储服务、跨境物流、城市配送等物流服务资源集聚,提高资源共享水平,提升物流一体化组织效率。强化物流枢纽社会化服务功能,提高设施设备共享共用水平。创新物流枢纽服务功能,探索物流枢纽平台业务服务模式,拓展供应链业务,推动枢纽向供应链组织中心转变。

4.打造绿色高效城市配送体系。大力发展城市绿色货运,加快推进城市建成区邮政、轻型物流配送车辆新增和更新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健全城市配送运力投放机制,完善城市末端配送设施,鼓励发展智能投递设施。发展末端自提配送模式,探索开展无人机配送等模式。探索建设农产品城乡共同配送体系,优化市县村三级城乡商贸配送网络,提升城乡配送效率。

5.提升智慧化管理服务水平。稳步推进赣州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中心建设。推动赣州交通综合信息监测与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加强应急公共事件管理和处置、交通工程安全监管应用。探索建设交通运输综合环境监测网,推动市域重点场站、路段河道沿线视频监控全面覆盖,实现路域气象环境等综合状态环境信息全面感知。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高速公路网、干线公路网建设有序推进,重点铁路工程稳步推动,农村公路“路长制”更加完善。综合运输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公交线路持续优化,在定制公交等特色公交服务方面取得典型应用经验,并形成意见指南等政策成果。建成一批货运物流枢纽,运营主体和设施资源整合初具成效。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有效推广,城市配送组织模式不断创新,城市配送协同机制初步形成。智慧交通发展加快推进,基本建成赣州市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中心,完成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交通工程智慧安监系统开发建设,形成数据目录和技术标准等技术成果。

通过3—5年时间,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进展,赣州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作用不断提升,初步形成赣州市至郴州市、吉安市、龙岩市、河源市等毗邻地区“1小时高铁经济圈”,赣州市至南昌市、长沙市、广州市、厦门市等周边城市“2小时高铁经济圈”,高速公路网、干线公路网布局更加完善,机场综合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机场航线网络更加完善,全面建成县、乡两级“路长制”。综合运输服务水平全面提升,赣州市中心城区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智慧旅游平台“运游一体化”服务功能基本健全。绿色高效城市配送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在实施路径等方面形成意见指南等政策成果。智慧交通水平显著提升,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中心全面应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交通工程智慧安监等管理水平和成效显著提升。

二、普通国省道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协调发展

(一)试点单位。

江西省交通运输厅。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完善过境路网布局。充分考虑路网结构、交通方式、运输需求和建设条件,优化普通国省道公路过境方案,统筹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规划建设,打造快速路、主次干路、支路级配和结构合理的城市道路体系,推动过境公路与城市主干道路网顺畅衔接。

2.提升重要节点通行能力。推动城市道路、交叉口、立交桥等局部改扩建工程,建设快速联络线、平行或绕行路段,有效疏解城市交通局部拥堵压力。完善不同等级道路衔接方式,加强城市出入口通道建设。

3.管养机制创新。明确界定城市化道路建设、管理和养护部门的管养事权、养护配套资金及主体职责划分,探索建立建设、养护资金保障机制及公路、城建部门的长效联合机制,推动普通国省道过境公路建设、养护、管理、运输和服务等协调持续发展。

4.提高路网运行效率。以干线公路、城市道路和交通枢纽有效衔接为重点,提升智慧化水平。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推进信息平台间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优化城市道路与干线公路紧密衔接的城市区域交通信号控制,合理分流交通压力,缓解交通拥堵状况。

5.建立技术标准体系。以公路类型、设计速度、线型标准、横断面布置及交叉口处理为重点,探索建立城镇化地区普通国省道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推动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和城市道路引导信息一体化建设、管理,确保道路引导信息系统连续。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基本实现普通国省道过境公路建设、养护、管理、运输和服务等环节的协调持续发展,普通国省道与城市道路融合发展水平有效提升。

通过3—5年时间,城市内外交通衔接水平显著提升,完成路网运行监测体系构建,路网运行效率显著提升,便利性明显提升,形成国省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协调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城镇化地区普通国省道公路技术指南、普通国省道公路与城市道路信息一体化方案等政策成果。

三、推进赣鄱黄金水道智能航运发展

(一)试点单位。

江西省交通运输厅。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推动智能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智能航运发展,系统推进智能港口、智能航道、智能船闸联合调度,强化智能船舶建设。依托九江港彭泽港区红光作业区,加快建设智慧港口,推动港口生产、服务、管理智能化,提升生产效率和安全环保水平,有效降低经营成本。依托信江高等级航道整治工程,打造感知航道,发展“航道数据中心+智能管理中心”模式,建设航道数据中心、航道运行管理平台、航道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系统。探索建设公务船智能感知模块、智能通信模块及智能预警模块,提升执法效率和智能监管技术水平。依托信江航运枢纽项目,建设智慧船闸,推动信江各船闸统一申报、统一计划、联合调度、统一维保。建设智能航运大数据系统,构建集数字化、智能化、可视化为一体的大数据决策支撑体系。

2.提升智能航运融合发展水平。建立赣鄱黄金水道智能航运服务监督管理一体化平台,推动港—铁—公、船—港—航道、航道气象—水文监测协同。建设智能航运公共服务系统,强化公共信息发布功能。建设智能化港口物流系统,健全信息采集、交换和共享机制,推动信息互联互通、及时发布、实时更新、便捷查询。建设智能航道运行调度系统,构建航道、船闸、服务区统一调度的监管平台,推动航道直观展示、船闸智能联合调度、应急事件分级联动处置以及航标等助航设施统一管理。建设智能航运安全监管系统,健全水上应急救援体系,推动船员、船舶、基础设施动态监测全覆盖。开展网络安全风险及安全策略研究,研发事前感知、事中防御、事后分析的网络安全技术,创新智能航运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服务体系,降低网络安全风险。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完成智能航运发展总体规划设计,初步构建智能航运体系,智能航运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推进,信江智慧航道和智慧船闸管理系统初步建成,信江航道智能感知与控制、船闸远程集中控制与管理初步实现。

通过3—5年时间,智能航运水平显著提升,智能航运体系更加完善。完成赣江智慧航道、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建成智能航运运行调度中心,实现数据采集汇聚、船闸集中控制、航道智能管理和船闸航道数据融合。建成1艘智能巡航艇和1艘智能测量船,并初步投入应用。建成红光码头无人驾驶集卡系统、集装箱智能理货系统、全要素时空一体化分析平台,实现港口设备设施自动化、运营管理高效化、港航数据融合化、决策分析智慧化。在智能航运全面感知、遥感监测、实时监测、运行协同等关键技术研发应用方面取得典型经验,并形成建设运维指南、技术规范标准等政策成果。

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

(一)试点单位。

江西省交通运输厅。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加快建设布局科学、结构合理、衔接顺畅、能力适应的农村公路网络,强化与国省道以及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衔接协调。积极推进美丽生态文明农村路建设。

2.健全农村公路管理体系。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建立路长制,逐步推广应用。推动农村公路管理智慧化,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建立省市县三级全覆盖的农村公路管理信息系统和APP平台。探索在农村公路建设进度监测、完工情况核查等环节应用卫星遥感等技术。

3.探索农村公路养护长效化模式。加强全省“组组通”水泥路养护,在人员配备、资金筹措、养护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推行通组公路养护长效化。引导、支持群众参与通组公路的管理和养护,积极创造公益岗位。开展农村公路养护绩效评价研究,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绩效评价体系,推动养护规范化管理。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农村公路建管养水平进一步提升,建成一批精品美丽生态文明农村公路,并在美丽生态文明农村路建设方面形成规范标准。农村公路“路长制”等相关制度基本建立并实现推广,出台深化和推行路长制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成果。通自然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机制基本健全,农村公路养护绩效评价研究取得初步成果,形成绩效评价方法。

通过3—5年时间,农村交通条件和出行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力度不断加强,基本建成规范化可持续管理养护机制,形成农村公路建设有序推进、养护管理高效规范的发展格局。农村公路智慧化管理水平有效提升。通自然村公路列养率达到%。在农村养护人员配备、资金筹措、工作模式等方面取得典型经验,并形成工作指南等政策成果。

五、打造“平安百年品质工程”

(一)试点单位。

江西省交通运输厅。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打造重点工程。以萍乡至莲花、赣皖界至婺源、大广复线南康至龙南段、宜遂高速公路,信江八字嘴航电枢纽、信江双港航运枢纽、井冈山航电枢纽、万安枢纽二线船闸等工程为依托,积极推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智能化装备、信息化管理、耐久性提升、班组标准化攻关,提升公路水运工程建设实体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建立常态化管理机制,完善履约考核、信用体系配套保障机制,探索推行“建、养、运、管”一体化模式、“代建+监理”一体化模式。以推进构件模块化、装配化施工为导向,深入推广标准化设计,推动构件设计标准化和通用化。推广工厂化生产,推动施工工艺标准化、施工管理模式体系化。积极运用物联网信息技术,打造项目动态管理系统,积极推广施工管理中工艺监测、安全预警、隐蔽工程数据采集、远程视频监控等设施设备集成应用,大力推进“智慧工地”建设。开展水泥混凝土耐久性研究,建立水泥混凝土质量管控体系,提高混凝土工作性能和物理力学性能。推进施工班组标准化建设,加强弘扬工匠精神。

2.开展专项研究。加强桥梁预制构件质量技术攻关,重点提升T梁钢筋加工、骨架安装、模板设计、混凝土浇筑养生、智能张拉压浆、混凝土外观创优及评级,优化施工工艺。加强水运枢纽工程施工等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突破工程地点水文参数相关性与预报技术研究、大体积混凝土温控防裂技术、围堰稳定性评价及防护等,提升水运工程安全和质量保障能力。以工程耐久性、安全性为重点,构建公路工程质量安全数据采集及分析平台,探索建立公路工程高质量指标体系。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平安百年品质工程推进取得有效进展,公路“建养运管”“代建+监理”等一体化管理模式探索取得典型经验,并力争形成现代工程管理指南等政策成果。工程技术关键研究取得初步突破,形成《桥梁预制构件质量提升技术和管理指南》《航电枢纽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技术》等系列技术成果。

通过3—5年时间,平安百年品质工程长效管理机制基本完善,建成省级质量监管平台,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智能化装备、信息化管理、耐久性提升等方面取得典型经验,并形成意见指南、标准规范等政策成果。桥梁预制构件质量提升技术、水运枢纽工程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取得显著突破,并实现部分推广应用。

六、培育现代交通文明、弘扬红色交通文化

(一)试点单位。

江西省交通运输厅、吉安市交通运输局。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推进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加强爱国主义和国防宣传教育,搭建*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平台,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营造激发爱国主义良好氛围。

2.推进重点特色工程。以吉安为重点依托,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公交线路,推进文明交通路建设,夯实红色文化底蕴,营造文明出行氛围。

3.实施文明服务提升工程。持续推进文明单位、文明示范窗口创建,扩大文明创建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推动行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组织开展疏导交通、维护交通秩序、劝阻不文明交通行为、讲解礼仪和安全知识等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开展“文明旅游、礼貌乘车”“礼让斑马线”等主题实践活动。开展“美丽高速满意窗口”收费站形象提升活动,突出文明服务和美化环境。

4.加强交通文明出行宣传教育。以“车、船、路、港、站”等交通工具和收费站、服务区、客运场站等服务场所、窗口单位为载体,开展专项宣传教育和主题实践活动,推动形成文明服务的行业风气和安全文明出行的社会风尚。加大文明交通倡议倡导力度,依法依规进行信用奖惩,调动社会参与积极性,强化交通文明成果共享。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红色文化深入人心,交通文明水平不断提升。文明交通出行知识更加普及,交通参与者文明素养实现全面提升,逐渐形成文明出行的社会风尚。吉安市“红色文化交通文明”“红色公交路线”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并形成意见指南等政策成果。

通过3—5年时间,交通运输行业文明服务意识和能力明显提升,基本建成交通文明体系和交通文明治理机制,形成交通文明全民参与网络,交通参与者的文明出行理念和出行素质不断增强,行业风气和安全文明出行成为社会风尚。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呈报福建省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请示》(闽交规〔〕12号)收悉。为重在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相关领域的目标任务,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开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交规划函〔〕号),经研究,主要意见回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在苏区老区“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交通运输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区域交通协调发展、交通运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公路水运“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建设等方面开展试点(具体要点附后),请进一步完善试点实施方案,细化试点任务、落实具体举措,明确阶段目标和时间进度,并及时向我部报备。

二、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试点工作推进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强化政策支持。加强上下联动,强化协同配合,鼓励各方积极参与。

三、统筹推进、突出重点,力争在信用体系建设、农村物流发展、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绿色港口发展、工程品质关键技术攻关、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一批先进经验和典型成果,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四、加强跟踪、督导和总结,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以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成功经验模式及时报告我部和福建省人民政府。每年12月底之前向我部报送年度试点工作总结。

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单位、专家对试点工作积极指导,在相关“十四五”规划编制等工作中加强支持。适时开展跟踪调研、监测评估和经验交流。在试点任务实施完成后组织开展考核、成果认定、宣传推广等工作。

交通运输部

年10月10日

附件

交通强国建设福建省试点任务要点

一、苏区老区“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

(一)试点单位。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福建省交通科技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建立农村公路建设监管体系。探索建立农村公路建设审批体系,简化农村公路小型项目审批,加快路网升级改造。建立农村公路质量控制管理机制,提升农村公路质量安全保障水平。

2.建立农村公路长效养护管理体系。完善路长制和乡村道专管员制度,建立乡村道养护工作标准和乡村道专管员考核体系,完善考核奖惩和不合格退出机制,研究建立以路况为中心的农村公路养护绩效考核体系和奖惩机制。

3.提升农村客运与物流发展水平。推进农村客运可持续运营,强化公益定位属性,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构建乡村接驳运输体系。整合邮政快递、供销、商务等农村物流资源,构建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促进交邮融合,增强邮政快递普遍服务能力,发展联营配送,探索建立“以邮政快递配送为主、城乡客运为辅、社会化运送为补充”的运力结构模式。

4.建立农村公路“互联网+”管理体系。搭建农村公路“互联网+”综合平台,完善农村公路路长APP综合服务平台,提升农村管护的信息化服务水平。

5.建立美丽农村公路评价体系。依托乡村旅游路建设,探索建立旅游公路绿色生态设计施工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美丽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和评价体系。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初步完成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审批流程设计,项目报批、报建、报验等环节基本实现规范化并在部分县市试行应用。农村公路建设关键节点质量控制制度基本建立,初步建立乡村旅游公路标准及绿色生态评价体系,出台《乡村道路路况评定简易方法》。农村运输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建制村通客车、乡镇快递服务网点、建制村直接通邮实现全覆盖。

通过3—5年时间,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全面投入应用,项目报批、报建、报验等环节全面实现规范化,审批环节大幅精简。建成以路况为中心、信息化为手段的农村公路养护绩效考核体系,乡村道日常养护标准、专管员考核体系基本形成。农村客货运输实现建制村全覆盖,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水平显著提升,农村物流配送效率明显提高。建成农村公路“互联网+”管理体系,出台乡村旅游公路标准及绿色生态评价体系。

二、交通运输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一)试点单位。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厦门港口管理局,福建省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建立“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优化营商环境,推进“证照分离”改革,推动审批管理方式“事前承诺、事后检查”,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硬件环境建设,建设交通运输“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完善行政审批系统,提升审批智能化水平。推进交通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加强省市县审批业务办理有机衔接,完善政务服务门户、全过程电子监察、电子证照应用等功能。

2.建立交通运输安全监管体系。健全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制度规范,开展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大数据对接与应用、安全监管风险评估与应用、安全监测预警分析与应用等研究。建设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监管平台,强化企业监督检查、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危险货物监管、安全生产信用监管等功能。建设交通运输安全监管技术体系、支撑体系与运营体系,推动新技术集成应用创新。

3.加强交通运输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交通运输信用法规体系,明确交通运输信用监管内容,推进信用监管立法,推动制度和规范建设。完善交通运输信用信息采集、共享、公开、管理等制度,加强信用评价、联合奖惩等制度设计和推广应用。建设“互联网+信用监管”平台,推进各类监管平台互联互通,打造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体系。以厦门港为依托,完善第三方公益性信用评价体系,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信用体系建设,推动港航信用管理常态化和长效化。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建成全省交通运输“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形成政务服务标准体系,实现省市县政务服务系统互联互通,交通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取得显著成效。交通运输综合安全监管平台及安全监管责任体系基本建成,有效覆盖省市县三级。建成“互联网+信用监管”平台,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信用信息归集共享,信用监管信息化水平有效提升。在信息安全、数据共享等制度建设取得典型经验,并形成相关政策成果。

通过3—5年时间,交通运输“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基本实现推广应用,交通政务服务事项基本实现“一网通办”,交通运输服务对象和社会群众满意率显著提升。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效落实,安全管理能力和本质安全水平显著提升。交通运输信用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建成交通运输信用法规体系及信用信息制度体系,信用风险预警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信用信息在行政检查、招投标等业务中得到深度应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初步形成,在交通运输“放管服”改革、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中深入应用。

三、区域交通协调发展

(一)试点单位。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福建省交通科技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福建省通用航空行业协会。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建设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拓展以福州、厦门为核心的高速铁路进出省通道,加快推进高速铁路规划建设。推进主要港区铁路支线与后方货运通道直联,提高铁路网覆盖率。加强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开展城镇化地区公路与城市道路规划建设标准衔接及空间复合利用研究。依托平潭海峡公铁大桥、道庆洲大桥等项目,探索交通通道走廊带多方式综合利用的规划建设模式。实施乡镇便捷通高速工程,完善以福州、厦漳泉为中心,辐射其他设区市、便捷连接县乡的干线公路网。打造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港口群,推进核心港区整体连片开发和集疏运体系建设,构建以闽江干流航道为骨架的江海联运体系。提升福州、厦门区域枢纽功能,加快福州、泉州机场改扩建工程,统筹推进武夷山机场迁建前期工作。

2.加快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加强通用航空人才引进与培养,促进通用航空产业集聚发展,培育打造具有特色优势的通用航空研发制造企业。创新配套产业扶持政策,发展与区域经济紧密联系的通用航空优势产业。推进无人机和轻型运动型飞机研发和应用,推动无人机在货运领域推广应用。推进航空产业园建设,开展在岗飞行员复训和新飞行员培训。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有效推进,泉州、宁德沿海港口至内陆西向铁路货运通道能力进一步提升,铁路覆盖率显著提高,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建成投用,80%陆域乡镇实现30分钟上高速公路。航空产业园和通用航空培训基地基本建成,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通过3—5年时间,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铁路网密度明显提升,基本建成中心城区至县城“1小时交通圈”,公路与城市道路高效衔接并形成标准、指南、规范等政策性文件。通用航空产业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产业创新力显著提升,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通用航空企业。

四、交通运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一)试点单位。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厦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厦门市交通运输局、厦门港口管理局、福州市交通运输局、泉州市交通运输局、莆田市交通运输局,厦门港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打造高品质出行服务体系。建立网约车协同管理机制,探索设立网约车合规化目标,建立网约车合规化推进情况通报制度,强化网约车平台公司、车辆及驾驶员监管体系建设,完善驾驶员资质联合审查机制。构建城市出行“微循环”网络,开通地铁接驳“微循环”公交专线,推行高峰快速直达专线、学生专线、旅游公交、节假日公交等服务,推广“互联网+”共享出行,发展定制公交等服务模式,创新开通社区巴士。鼓励发展公共自行车等慢行交通系统,开展城市交通地铁和公交系统协同联动技术研究,完善地面公交与地下轨道交通互动协同机制,构建“一体化”城市出行网络。

2.推进现代物流发展。打造网络货运产业集群,扶持培育一批优质网络货运企业,推动网络货运企业在服装、制鞋、建材、铁矿石加工等行业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打造快递服务产业集群,推动城市绿色配送集约高效发展,建设快递产业园,推动快递服务向高端产业链服务转型。

3.推进“丝路海运”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打造“丝路海运”国际航运品牌,推动“丝路海运”标准推广应用。建立国际寄递物流供应链体系,依托晋江陆港,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泉州国际快件监管中心”“泉州跨境电商通关服务中心”“泉州国际邮件互换局”“城市货站”等平台建设,建立“国际陆港口岸”“跨境服务口岸”双口岸服务体系。以泉州为依托,探索组建海外物流联盟,打造快速便捷跨境寄递网络。深化港口资源整合,提升港航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推进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升厦门港、福州港等主要港口安全、智慧、绿色发展水平和地区性重要港口专业化、规模化水平。推动海运高质量发展,加强船舶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加快港口和船舶岸电设施建设和使用,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航运企业。推动航运数字化转型,推进个性化定制服务的模式创新。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出行服务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福州、厦门、泉州网约车车辆、驾驶员双合规订单率明显提高,城市交通地铁和公交系统协同联动技术研究取得显著进展。建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物流平台,物流组织效率明显提高,物流成本有效降低。绿色、智慧港口建设有效推进,港口船舶岸电使用率显著提升,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形成跨境电商口岸联动服务体系,“丝路海运”联盟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通过3—5年时间,出行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果,人民满意度显著提高,城市交通地铁和公交系统协同联动技术取得创新性成果,网约车合规化水平显著提升,公交服务新模式得到广泛应用,社区巴士、地铁接驳专线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物流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形成科学合理的网络货运、快递产业发展格局。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成效突出,基本建成陆港国际寄递物流协同发展体系,“丝路海运”形成国际航运物流品牌。港口绿色、智慧发展水平大幅提升,港口船舶岸电使用常态化。

五、公路水运“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建设

(一)试点单位。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厦门市交通运输局,福建省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省交通科技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厦门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提升公路水运工程建设养护标准化水平。创新工作机制,积极对接行业科研机构,吸收行业科研力量,开展关键技术问题攻关。以部分重点工程为依托,开展工程试验、技术验证和质量监测,推动技术成果验证和技术进步,推动建设、设计、施工、养护、监督标准化的工作指南和地方标准体系修订。

2.开展工程品质关键技术攻关。开展水泥混凝土路面全寿命周期建设养护技术研发,依托水泥混凝土路面建设、养护实体项目,围绕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施工、养护等三个关键环节,全面分析水泥混凝土路面全寿命周期关键技术问题,完善水泥混凝土路面全寿命周期建设养护对策,加强信息化、智能化、大数据等成果研究和推广应用。开展海底隧道关键技术攻关,依托厦门第二西通道(海沧隧道)工程,开展海底隧道运营管养的防排水、高性能混凝土防开裂等涉及工程质量和耐久性的瓶颈、短板问题技术攻关。开展重力式码头“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建设研究。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力争出台福建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条例,在公路水路工程建设养护标准化、海底隧道关键技术研发、重力式码头“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建设等方面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在水泥混凝土路面全寿命周期研究方面形成控制性指标。

通过3—5年时间,基本形成公路水路工程建设养护标准化制度体系,在公路水路工程建设养护标准化方面形成关键技术成果,编制出版公路水路工程的设计、施工、建设、管理和养护标准化指南丛书,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养护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海底隧道、重力式码头等关键技术攻关取得显著进展,并形成系统技术成果。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关于上报〈交通强国建设广东试点实施方案〉的请示》(粤交规〔〕号)收悉。为重在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相关领域的目标任务,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开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交规划函〔〕号),经研究,主要意见回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在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交通与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智慧交通建设、枢纽服务效率提升、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开展试点(具体要点附后),请进一步完善试点实施方案,细化试点任务,落实具体举措,明确阶段目标和时间进度,并及时向我部报备。

二、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试点工作推进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强化政策支持。加强上下联动,强化协同配合,鼓励各方积极参与。

三、统筹推进、突出重点,力争在关键工程技术突破、交旅融合发展实施路径、交通管理智慧化水平提升、白云国际机场服务效率提升、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港口船舶岸电建设使用、旅游航道、绿色航道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一批先进经验和典型成果,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四、加强跟踪、督导和总结,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以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成功经验模式及时报告我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每年12月底之前向我部报送年度试点工作总结。

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单位、专家对试点工作积极指导,在相关“十四五”规划编制等工作中加强支持。适时开展跟踪调研、监测评估和经验交流。在试点任务实施完成后组织开展考核、成果认定、宣传推广等工作。

交通运输部

年10月10日

附件

交通强国建设广东省试点任务要点

一、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一)试点单位。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推进高速公路改扩建关键技术研发应用。以深汕西、开阳、阳茂、茂湛、粤赣惠河、广深、江中等国家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作为支撑,开展关键技术标准、交通组织与交通安全防护标准、全过程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复杂条件下超深超厚软基关键技术等研发和应用。

2.推动综合枢纽服务能力提升。推动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推动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建设,推进广州、深圳、珠海、惠州、揭阳机场扩建,加快推进湛江机场迁建和韶关机场建设,开展梅县机场迁建前期工作,规划建设云浮、阳江、怀集、连州等支线机场,推动通用航空发展。加快提升广州、深圳国际综合航运服务能力,构建以珠三角港口为主体、粤东和粤西港口为两翼的发展格局。强化汕头港、湛江港枢纽辐射作用,提升粤东地区、西南地区对外开放能力。

3.推进轨道交通“四网融合”。科学布局轨道交通枢纽,强化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提高联程联运水平和效率。推进轨道交通运输管理模式协同,推动运输组织、安全应急、设备设施维护协调统一管理。强化制度创新、服务创新,推动建立大湾区轨道协调机制,统筹服务标准、管理流程,推动安检互信,提升“四网融合”服务质量。

4.提升广深港综合运输通道效能。科学开展通道规划研究,创新城市群综合运输通道内线路配置规划技术方法。加大通道内高速磁浮、共享交通等新技术、新模式应用力度,推动城际协同、方式协同、产业协同。

5.探索开展跨海交通集群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推进跨海交通集群工程智能建造,在钢壳智能制造、钢壳混凝土智能浇注、钢箱梁智能制造、智慧梁场、沉管管节智慧安装、智慧工地等方面加快应用。探索应用双向八车道钢壳混凝土组合结构沉管隧道。推动建立跨江(湖)越海交通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创新海底钢壳沉管和互通式隧道火灾防控及智能交通管控技术,研发灾变控制技术。开展BIM技术开发应用研究,推动数据全寿命周期共享应用。深入推进桥梁工程、港口工程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建设研究,完善工作机制,引导科研成果有效转化,提高工程耐久性和使用寿命。

6.探索开展中小跨径钢桥建设技术研究及应用。贯彻全预制化理念,推动轻型、快速、短周期全预制拼装建造技术研究。研发新型运架设备,积极推广中小跨径钢桥应用,推进装配化桥梁研究成果标准化。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深汕西、开阳等国家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在高速公路改扩建关键技术研究上取得有效突破。机场、港口枢纽辐射能力有效增强。“四网融合”成效显著,并形成相关行业规章制度、标准规范。在城市群综合运输通道内线路配置规划技术研究、跨海交通集群工程建设等方面形成相关理论、方法、标准。在公路钢结构桥梁等方面形成标准图,在中小跨径钢桥标准化、装配化、信息化方面取得成套技术和研究成果。

通过3—5年时间,基本完成国家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基本实现桥梁、隧道等结构物构件施工机械化及预制装配化,在项目全过程BIM技术、智慧工地建设等方面形成高速公路改扩建成套关键技术。基本建成科学合理的轨道交通体系,综合交通枢纽服务能力、广深港综合运输通道效能明显提升。在跨海交通集群工程建设理论、标准上取得显著突破,并形成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受力机理计算方法、设计指南、耐火极限标准等。在钢壳沉管隧道结构构造、超宽特长隧道排烟、强台风区海中超大跨悬索桥主梁抗风等方面形成相关技术标准。公路常规跨径钢结构桥梁建造技术广泛应用,在装配化桥梁设计、制造、安装、运营、维护等方面形成相关技术标准。

二、交通与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

(一)试点单位。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推动交旅融合发展。科学规划建设旅游公路,稳步推进滨海旅游公路和粤北生态旅游公路建设,重点推动梅州、云浮、河源、阳江等区域旅游公路发展。科学制定旅游公路技术方案,推进沿线旅游资源开发和产业园区建设。提升公路安全绿色发展水平,以鹤港高速、洪鹤大桥为重点打造绿色公路、品质工程。以惠清高速公路建设为依托,开展生态敏感山区高速公路绿色建设关键技术研究,推进智慧建造信息一体化,加强安全生产创新集成。

2.加大跨境电商仓储物流发展力度。推动共建邮政跨境电商仓储物流中心,提升跨境电商仓储、打包、清关等物流全环节全产品的一体化服务能力。

3.推动新能源等交通产业发展。以佛山市为重点,加快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推广应用,推动氢能有轨电车应用,有效集聚氢能企业及相关人才。以珠江旅游为重点,有序推动电动船投入应用。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完成南岭生态旅游公路规划,建成一批旅游公路,在旅游公路规划、设计等方面形成技术指引、标准规范等成果,在生态敏感山区高速公路绿色建设方面形成成套关键技术。跨境电商仓储物流中心建设取得有效进展,实现货物仓储、分拣、发运、清关等全环节集约化处理。佛山市投入应用0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在使用维护上取得典型经验,并形成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维护保养和安全使用操作指南等相关成果。

通过3—5年时间,建成鹤港高速“绿色公路”“品质工程”,跨境电商仓储物流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广州市跨境电商企业高效集聚。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推广应用程度大幅提升,整车及部件、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维修与服务等相关产业链基本形成,地铁和现代有轨电车产业发展迅速,电动船舶基本建造完工下水并在运营使用上取得典型经验。

三、智慧交通建设

(一)试点单位。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提升交通管理智慧化水平。加强公路智能运营养护管理,以无人机及配套专业设备(可见光、热成像、多光谱相机等)为依托,推进高速公路主要构造物状态信息数据采集、巡检数据管理,应用大数据、图像识别、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数据分析能力。加强港珠澳大桥智能运维,突破基础设施全息立体感知、服役状态评估及智能维养、智能运行与应急处置、桥岛隧多模态数据协同互联及知识化、智联平台构建等关键技术。加强城市智慧交通服务,优化交通运输组织智能分析,创新城市交通服务保障模式,推进出行信息个性化精准触达,优化出行路径分配。提升静态交通管理水平,健全停车管理体制机制,优化停车资源供给结构。构建公路信息化建管养系统平台,加强桥梁智能防撞预警。加强道路运政服务,推动道路运输经营者年审业务办理“零上门”,推进道路运输车辆事中事后监管服务一体化。以省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为重点,整合出行服务资源,搭建智能化一体化运营平台,推动道路出行服务全链条提质升级。

2.提升设施智慧化水平。推动建设南沙自动驾驶测试基地、庆盛片区自动驾驶测试区等,建立高速公路网一体化智慧运营管理模式及控制平台,推动南沙城市道路网与高速公路网融合发展。研发以ETC技术为核心的车路协同系统,推动ETC和5G高效融合。打造智慧航道体系,推广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建设航道大数据中心,构建物联感知网络、无缝通信网络,打造电子航道图支撑平台、航道综合运行监测平台、航道通一体化服务平台,推进建设、管理、养护、运行、调度、服务等应用场景建设。

3.提升安全管理智慧化水平。提升航空安全管理业务各类数据采集、数据治理、数据分析和深度应用能力。构建以数据治理为核心的道路运输行业安全治理体系,打造数字化安全监管和风险预警处置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企业级主动安全生产风险控制信息系统。建立驾驶员培训师安全管理体系,落实安全规程、统一操作规范,提高道路运输风险点识别和预防能力。

4.打造现代高技能交通工匠队伍。推进丝路港口城市航运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以广东省交通运输技师学院为依托,打造现代高技能工匠综合性培养平台。以高速公路施工班组建设及工程从业人员实名制系统应用为载体,推进交通建设工程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建设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综合航空培训中心,培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及航空专业人才。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交通管理智慧化水平有效提升,无人机在高速公路营运管理方面初步投入应用,港珠澳大桥智能运维基本实现应急救援协同化、交通组织精准化和路政巡查无人化,建成跨海集群设施人工智能运行管理技术体系及平台,在城市交通智能化定位识别、分析研判、辅助决策等方面实现突破,有效支持交通疏运组织监测、管理、调度、指挥一体化等综合决策,建成道路交通安全信息即时交互与诱导管控系统平台、桥梁防撞预警视频监控系统。车联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建成基础设施监测体系、路网运行感知体系、通信资源保障体系、预报预警体系、应急保障体系、出行服务体系以及安全防护体系。安全管理智慧化水平有效提升,数字化安全监管和风险预警处置信息管理平台全面推广,形成基于数据治理的道路运输行业业务规则与实施细则等政策成果。

通过3—5年时间,交通管理智慧化水平显著提升,静态交通网络便捷高效,形成停车治理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成果。设施智慧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实现大湾区与南沙城市片区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基于ETC、5G等技术的车路协同装备及系统研发应用效果明显,在交通安全、信息服务等方面基本实现车路协同,车联网产业链初步形成。安全管理智慧化程度显著提升,在智能化航空交通安全管理方面取得典型经验,智慧航道基本实现数字化,电子航道图导航、船舶高效过闸、航运实时信息等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建成驾驶员培训师安全管理体系并完成全面推广应用,出台相关服务标准、技术规范与指标体系。

四、枢纽服务效率提升

(一)试点单位。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提升白云机场国际航空枢纽辐射能力。推动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建设。推进云服务工程、物联网工程、地理信息系统(GIS)工程、一证通关服务平台(OneID)工程。提升机场治理能力,构筑绿色运营管理体系。拓展国际及地区航线网络。完善综合交通设施配套,推动广中珠澳高铁、广河高铁等高速铁路,新白广城际、广佛城际等城际铁路,高速地铁、高速公路等多种交通方式引入机场。强化空铁联运,加强机场轨道专线建设,建立空铁联运信息互通机制,创新“白云机场—广州北站”一体化空铁联运模式。

2.提升港口智慧、绿色发展水平。推动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工程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探索应用单小车自动化岸桥、自动化智能导引车、堆场水平布置侧面装卸,推动港区全自动化。全面推进港口船舶岸电建设和使用,强化互联网统计分析能力,创新岸电使用监管模式。

3.提升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加强粤澳口岸合作和科技运用,着力建设集人流、物流于一体的横琴新口岸,优化通关环节,推动旅客和客货车辆“一次排队、一次查验、一次放行”。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初步建成白云机场绿色运营管理体系,白云机场综合枢纽功能逐步提升,空铁联运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完成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工程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国产码头生产操作系统(TOS)投入应用,港口智慧化水平显著提升。全省港口70%码头泊位覆盖岸电设施,船舶受电设施覆盖率显著提升,码头岸电总体使用率达20%以上,港口岸电使用数据实现实时监测。

通过3—5年时间,白云机场服务效率显著提升,绿色运营管理体系成熟完备,空铁联运体系基本建成,与主要铁路枢纽站点实现直达轨道连接。港口岸电覆盖率和使用率、码头装卸效率大幅提升。横琴新口岸“合作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深入推广,全省旅客、车辆通关水平和效率显著提高,在口岸通关便利化等方面形成相关指导意见、标准指南等政策成果。

五、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一)试点单位。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统筹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建设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的综合交通运输运行协调机制。

2.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加快推动跨珠江口过江通道规划建设、高速公路瓶颈路段扩容、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转换,探索城市群地区(都市圈)公路与城市道路融合发展机制、广深港通道跨市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协调机制。

3.提升通道综合开发水平。以广深高速新塘互通立交交通优化改造、综合开发利用为具体项目依托,运用BIM技术、“互联网+”、5G技术强化土地使用规划、布局和综合开发科学性,提升公路和城市道路走廊带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4.创新监管机制。加强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健全交通建设项目电子档案管理制度及实施方案。推动巡游车转型升级,加大网约车规范管理力度。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综合交通运输管理机制更加完善,规划建设管理更加高效。在公路与城市道路融合发展等方面取得典型经验,并形成相关标准规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电子档案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有效降低管理成本,电子档案编制效率明显提高。

通过3—5年时间,区域通道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协调机制基本完善,广深高速新塘项目交通改造基本完成,在高速公路沿线交通改造和土地空间复合利用等方面取得典型经验,并形成意见指南等政策成果。出租汽车行业整体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巡游车转型升级成效显著,网约车市场更加规范。行业事中事后监管机制更加成熟,信用体系更加健全,文明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上海市交通委员会:

《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关于审批〈交通强国建设上海试点实施方案〉(送审稿)及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申报表的请示》收悉。为重在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相关领域的目标任务,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开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交规划函〔〕号),经研究,主要意见回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在推进长三角交通一体化、打造世界一流国际航运中心、提升城市交通服务体系系统协同能力、提升交通创新发展能力、提高交通运输治理体系精细化管理能力等方面开展试点(具体要点附后),请进一步完善试点实施方案,细化试点任务,落实具体举措,明确阶段目标和时间进度,并及时向我部报备。

二、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试点工作推进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强化政策支持。加强上下联动,强化协同配合,鼓励各方积极参与。

三、统筹推进、突出重点,力争在区域一体化交通运输市场建立、高端航运服务能力提升、道路运行效率提升、高端制造业关键领域技术突破、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一批先进经验和典型成果,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四、加强跟踪、督导和总结,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以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成功经验模式及时报告我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每年12月底之前向我部报送年度试点工作总结。

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单位、专家对试点工作积极指导,在相关“十四五”规划编制等工作中加强支持。适时开展跟踪调研、监测评估和经验交流。在试点任务实施完成后组织开展考核、成果认定、宣传推广等工作。

交通运输部

年10月10日

附件

交通强国建设上海市试点任务要点

一、推进长三角交通一体化

(一)试点单位。

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申通地铁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久事(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协同推进世界级机场群与港口群建设。强化上海国际航空枢纽引领作用,打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国际航空枢纽,有效支撑世界级机场群建设。加强沪浙港口合作、沪苏港航合作,推动港航资源整合,优化港口布局,健全一体化发展机制。探索跨区域交通投资运营新模式,联合推进小洋山北侧综合开发。

2.打造区域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优化对外通道布局,推进交通廊道复合化发展,提升沿江、沿海通道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推动轨道交通多网融合研究,重点开展不同模式下的功能定位、网络层次、技术标准、运营模式、管理机制等研究。优化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通道布局,完善长三角城市群高速公路网络、骨干公路网络,提高都市圈客货运输服务能力。加快完善高等级内河航道网,提升内河航道服务能级。

3.建立区域一体化交通运输市场。探索打破行政壁垒,完善交通运输市场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协同监管,促进交通运输市场要素自由流动。推进长三角毗邻地区公交客运一体化。完善货运枢纽布局,促进区域货运协同发展。建立区域一体化生活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形成统一政府管理标准和行业服务规范。推进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发展水上旅游交通项目。推行联网售票“一网通”、交通“一卡通”,提升交通出行体验。

4.促进行业高效协同管理。构建协同规划机制,探索建立统一编制、联合报批、共同实施的规划管理体制。加强信息互通共享,提升交通基础设施、运输服务、行业管理信息共享能力。构建交通运输行业公共信用管理体系,推行跨区域信用联合奖惩制度。加强交通联勤联动执法,完善一体化执法工作机制。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浦东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长三角毗邻地区公交客运线路体系不断完善,完成长三角一体化车生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设计,初步实现统一管理标准和行业服务规范。一体化执法工作机制初步建立,毗邻地区交通执法部门联勤联动执法取得有效成效。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信息互通互联取得积极进展。

通过3—5年时间,上海国际航空枢纽服务和管理水平显著增强,有力推动长三角民航协同发展,建成浦东综合交通枢纽。长三角毗邻地区公交客运基本实现一体化发展,长三角一体化车生活公共服务平台在长三角地区初步实现推广,建成长三角交通联勤联动执法常态化工作机制。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在功能定位、网络层次、技术标准、运营模式、管理机制等方面取得典型研究成果和应用经验,并出台相关政策成果。

二、打造世界一流国际航运中心

(一)试点单位。

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提升上海国际航空枢纽能级。大力提升上海浦东机场洲际航线、国际中转、国际货运国际竞争力。推进通用机场建设,完善上海机场体系,提高上海国际航空枢纽服务品质。完善航空物流体系,推进航空货运枢纽建设,推动航空货邮服务发展。完善集疏运体系建设,提升机场与周边城市大巴服务能力。推进绿色机场建设。

2.推动国际海港枢纽功能升级。拓展全球枢纽港功能,探索沿海捎带、国际船舶登记业务。优化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提升上海港与全球各主要地区港口通达率。加强集装箱枢纽港建设,完善深水港布局,推进港口设施能力合理扩容、泊位结构优化调整。推进外高桥港区引入铁路线路,完善海铁联运机制。推进江(河)海直达运输,提升水水中转比例。推进洋山港区铁公水一体化自动驾驶集疏运体系建设,提升港口自动化水平。

3.推进航运与旅游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吴淞口邮轮港,重点推动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访问港和高端邮轮服务业发展。完善邮轮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客运交通枢纽,优化交通运输组织。健全邮轮船票制度,提升邮轮服务品质。鼓励邮轮公司创新邮轮产品、依法开发邮轮航线。打造黄浦江游览世界级旅游精品项目。

4.提升高端航运服务能力。支持国际知名航运服务企业、航运组织和功能性机构发展,加强与国际航运规则体系对接。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加强航运金融业务创新,推动航运金融衍生品业务发展,开展航运融资、航运保险、航运结算、航材租赁、船舶交易与航运仲裁等服务。打造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品牌。支持企业参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沿线建设与合作,加大开放力度。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推进行业新型智库建设。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浦东机场四期工程建设取得显著进展,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完成洋山港区铁公水一体化自动驾驶集疏运体系项目前期工作。国际集装箱运输交易平台建设及运营取得初步进展。邮轮航线数量逐步提升,实现邮轮船票认证码和口岸通关认证码等多码合一。

通过3—5年时间,洋山港区铁公水一体化自动驾驶集疏运体系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营,在集装箱卡车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应用方面取得典型经验,并形成技术标准、意见指南等政策成果。基本建成国际集装箱运输交易平台。国际航运创新政策实施取得实效。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平台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洲际游等邮轮服务产品力争实现创新突破,在发展邮轮经济方面取得典型经验,并形成相关政策成果。

三、提升城市交通服务体系系统协同能力

(一)试点单位。

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上海久事(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建设多层次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完善综合客运交通枢纽体系,推进浦东综合交通枢纽、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城市级客运枢纽建设。加强货运枢纽体系规划建设,探索创新货运枢纽投资、建设、运营模式。促进综合交通枢纽统筹开发,探索推动开发模式、用地、容积率等相关制度创新。

2.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推进公交都市建设,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公共汽(电)车为基础、轮渡与定制班线为补充的公共交通系统。增强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能力,提高运能精细化配置水平。优化公共交通线网结构,推进公交走廊线网调整,提高线路运行效率。强化公交专用道与合乘车道等建设,创新标准规范和管理体系。强化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衔接,推进定制班线发展。

3.提升道路运行效率。优化道路分级分类体系,提升交通基础设服务能力,提高道路交通网络化运行系统弹性。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重点路段改造、路口渠化、增设可变车道等措施,缓解道路交通拥堵。强化步行、自行车等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建设。提升道路连通水平,推动城镇化地区公路与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与标准相衔接。

4.加强道路交通需求管理。加强非营业性小客车总量调控管理,统筹各类机动车协调有序发展,探索创新新能源小汽车、沪C号牌小客车等车辆管理模式,完善非沪籍车辆管理措施。探索小汽车出行调节政策方案,合理引导个体机动化出行。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完成临港新片区城市级客运枢纽建设前期工作,既有轨道交通提能增效3%以上,逸仙路等通道公交骨干线网优化方案实施取得进展,在公交专用道及合乘车道设置、建设、运营方面取得典型经验,并形成技术标准等政策成果。在城市拥堵治理上取得重要突破,形成城市关键交通通道拥堵主动管控与协同诱导等系列研究成果。小汽车额度拍卖管理制度进一步优化。完成重点区域慢行空间系统建设,在慢行交通方面形成规划设计要求等政策成果。

通过3—5年时间,临港新片区城市级客运枢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综合交通枢纽综合开发新模式方面形成意见指南等政策成果。力争在货运枢纽投资、建设、运营模式上取得突破,并形成相关政策成果。非沪籍小汽车管理机制建设取得进展,小汽车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四、提升交通创新发展能力

(一)试点单位。

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申通地铁股份有限公司、同济大学、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宝武清洁能源有限公司、上海嘉定公共交通有限公司、上海市停车服务业行业协会、上海长江智能数据技术有限公司。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推进技术研发与装备升级。发展先进装备与技术,加强交通运输高端制造业关键领域技术突破,提升行业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提高大型客机制造、装配、测试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推进高性能绿色客货船研制,加快国产大型邮轮制造。强化特种装备研发,推进隧道工程、深潜水等重要装备研发。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和高耗低效交通装备。加大氢能、动力电池、电子控制等关键技术攻关,突破定位导航、智能控制、机器视觉等智能汽车核心技术。加快研制新能源智能汽车车型,加速推动智能汽车测试场景的全车种、全链条、全风险覆盖。

2.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加大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在交通基础设施和装备中的应用力度,推动智慧道路、智慧港口、智慧机场等建设。开发新一代智能交通综合管理平台,探索城市综合交通协同管控技术。强化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轨道交通、隧道、桥梁、快速路、市域铁路等规划建设中的应用。推广交通建设工程装配式技术应用。

3.创新交通出行模式。打造上海交通出行服务系统,加强信息查询、出行规划、支付预约等一体化功能。整合优化集成多方式交通出行APP,提升交通出行的确定性和可靠度。推进房车行业发展。

4.发展绿色交通。推进货运“公转铁”,推广共同配送、甩挂运输等货物运输组织模式。优化交通能源结构,加快新能源、清洁能源车船推广应用,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工具与城市物流配送车辆电动化、新能源化和清洁化程度,提升船舶岸电使用率。提高污染防治标准,加强船舶污染物排放治理。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国产大型邮轮制造取得显著进展,港机制造领域全球占有率保持领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BIM技术和装配式工艺得到推广应用。在综合交通大数据辅助决策系统建设方面取得显著突破,并形成相关研究成果。基本实现城市公交、出租车辆新购车辆新能源化。完成已建集装箱、客滚、邮轮、大型客运和干散货专业化码头岸电建设任务,岸电使用率显著提高。

通过3—5年时间,完成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制造,海工特种船舶、隧道工程、深潜水装备研发取得显著进展,交通运输高端制造业水平显著提升。BIM和装配式技术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应用。城市公交、出租车辆全面实现新能源化。在绿色公路建设运营方面取得典型经验,并形成标准评价体系等政策成果,在绿色航道建设、船舶靠港使用岸电、长三角区域核心港口执行更严格排放控制区要求方面实现突破,并形成意见指南等政策成果。

五、提高交通运输治理体系精细化管理能力

(一)试点单位。

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久事(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完善综合交通体制机制。统筹各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强化战略规划衔接。深化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综合交通执法与行业管理协同,建立适应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的管理体制机制。

2.深化重点行业改革。聚焦新技术与交通融合发展领域,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制修订,完善综合交通法规体系。深化公交行业改革,优化管理体制、机制、票制等,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深化出租汽车行业改革,规范完善网约车管理,推进巡游出租汽车转型发展。加强静态交通行业治理,修订停车配建标准,建设公共停车信息平台。完善出租汽车运价调整机制,推进停车、省际客运价格市场化改革。深化交通运输投融资机制改革。

3.优化营商环境。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交通运输建设发展。推进交通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工程和服务招标投标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完善行业市场退出机制。依托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建设,扩大交通运输领域对外开放。

4.提高交通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完善行业问题“发现—研判—处置—评估”闭环业务管理体系。发挥交通公众决策咨询委员会作用,拓宽公众参与交通治理渠道,鼓励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参与交通运输治理。建设综合交通决策支持系统,完善城运系统平台功能,提高行业管理决策科学化、智能化水平。

5.培育现代化、国际化交通人才队伍。建设“一带一路”交通教育培训平台、行业人才服务平台。构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国际航运、交通新业态等领域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完善交通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实训基地,加强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养、道路运输、港口生产等一线交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6.完善交通安全发展体系。推动行业风险管控体系指导文件、管理办法等制修订,建立健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加强重大工程、轨道交通、水陆客运、危险货物运输、道路设施等重点领域安全管理,优化风险防范、专项整治机制和举措。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检(监)测技术、先进维护技术在道路超载超限治理和交通基础设施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完善重大突发事件下交通系统防控和保障体系。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网约车管理机制更加优化,巡游车基本实现转型升级,市级公共停车信息平台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基本完成《上海市公路管理条例》《上海市铁路安全管理条例》《上海市道路运输管理条例》等制修订,行业风险管控体系更加健全,形成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下的交通系统防控和保障应急预案,在重大工程、轨道交通、“两客一危”、道路设施等领域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取得典型经验,并形成意见指南等政策成果。完成行业人才服务平台工作规划,行业人才工作机制与工作组织架构基本建立。

通过3—5年时间,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全面形成。在网约车和巡游出租车融合发展方面取得典型经验,并形成指导意见等政策成果。建成市级公共停车信息平台管理后台和客户端。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培育和服务工作网络基本建成,城市轨道交通、港口生产等实训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往期精彩文章: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的通知

中小企业福利!国家发改委关于支持“信易贷”平台向金融机构推荐信用状况良好企业有关工作的通知

国家发改委关于《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公开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文旅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接新基建、引导(PPP)模式参与数字文化项目!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公开征集《“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意见建议的公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