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社会适应性帮扶案例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社区 [复制链接]

1#

一、案例正文采集

社区矫正对象依法依政策开展

社会适应性帮扶

马某(化名),男,年1月出生,户籍地、居住地均为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罗坊村。年4月,因犯故意伤害罪被漳州市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缓刑考验期自年4月8日起至年4月7日止。年4月5日,马某到永安市司法局报到,由罗坊司法所负责对其社区矫正期间日常管理。

马某一家四口人,其中母亲于患有精神病,父亲于有糖尿病、高血压无法进行重体力劳动,13岁的弟弟在读初中,其本人初中文化毕业,无特长,于年8月被罗坊乡列为精准扶贫对象。

(一)接收社区矫正对象后,针对其实际需要,依法依政策对其开展职业培训情况

司法所接收社区矫正对象马某后,鉴于他平时都在乡镇务农,收入较低,通过谈话了解其想到永安市区做餐饮或者打工贴补家用,于是司法所积极与劳动就业部门沟通联系,对其开展职业技术培训,促使他学习劳动技能,为他顺利就业创造有利条件,防止其闲散在社会上,重新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对其开展就业指导帮助情况

他在矫正过程中已达到就业年龄,因不具备相应的知识及技能,在从业领域和薪资待遇上具有一定局限性,若长期无业容易造成其重新犯罪。司法所会同劳动就业部门向他提供就业信息,并指导就业。在市区内,司法所工作人员通过多方了解为他介绍了两家餐饮店的工作,根据实际情况,马某与一家餐饮店签订协议,并顺利入职。

(三)根据工作实际并结合社区矫正对象本人实际,协调落实最低生活保障情况

考虑到马某家庭原因,矫正小组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帮他父亲、母亲以及弟弟办理了低保。

(四)根据有关法律政策规定,对生活确有困难的社区矫正对象开展临时救助等情况

鉴于其生活困难,司法所帮他申请了慈善救助元。

(五)矫正小组成员协助社区矫正机构(司法所)对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帮扶情况

针对其特殊情况,成立了专门的社区矫正小组,制定了以教育、感化、挽救为主的矫正方案并开展工作,宽严并济,使马某在社区矫正过程中既感受到社区矫正的严肃性,也体会到社区矫正工作者对他的关怀和帮助。

为了实现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正常监管,帮助马某更好的回归社会,罗坊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决定延伸社区矫正工作的监管和服务,对其实行“送法上门”与“精准扶贫”,一上门为该服刑对象开展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了解日常生活情况;二是为马某介绍工作,实现其家庭增产增收;三是“一对一”的进行法治教育和心理疏导,让其能在家中安心服刑;四是结合乡扶贫政策,帮助其进行住房改造,重新修建厨房、卫生间,彻底解决该矫正对象家庭“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

(六)社会力量参与对社区矫正对象帮扶情况

通过社会组织、慈善救助等多种渠道,适当对其家庭进行经济帮助,在经济救助的同时考虑到其身心不成熟、敏感的性格,注意维护其自尊,引导其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培养其懂得感恩,回报社会。

(七)根据规定,对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其他帮扶情况

邀请了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社会工作者对其开展谈话和心理矫治,保证矫正质量,扭转其错位扭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克服其破罐破摔,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

通过帮扶,马某目前心理稳定、乐观向上,服从监督管理。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非常信任,能主动推心置腹地与工作人员交流沟通,十分配合工作。他通过劳动技能培训,已经熟练的掌握了烧烤、奶茶、炒菜等职业技能,并参加相对固定的餐饮行业工作,生活积极有规律,监护人对司法所的矫正工作也非常配合。

二、

这名社区矫正对象受家庭条件、文化素质、生活环境、个人阅历等因素的限制,分辨是非、抵制诱惑的能力相对较差,工作人员加强人文关怀,积极对其进行适应性帮扶,在与其沟通交流中,特别注意细节,尊重其情感,对他的进步和优点及时肯定和表扬。在矫正和教育之外,不忘帮助他树立信心,乐观处世。适当给予该类社区矫正对象帮扶和关怀,有助于稳定其思想,化解其叛逆心理,使之顺利度过矫正期,回归社会。

供稿:邢志宏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