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福建省立福安师范学校,这段历史你知道 [复制链接]

1#

近代乡间流传着“福安好穆阳”这句话,可以想见穆阳在福安地域中的地位。“好穆阳”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长期的积淀乃至发酵而成的一种口碑,也是穆阳地域人文历史丰富底蕴的一种体现,并且它与穆阳人民历代对文化教育的重视息息相关。

唐宋以来,穆阳地域就人才辈出,而明清以降,则商业又十分发达。悠悠穆水既养育了大批英才,又承担了连接闽东北及闽中乃至海外的纽带作用,及至民国时期遂成鼎盛之势。民国时期的穆阳已然成为福安西部的经济文化中心,而省立福安师范的落户,则有力地促成了穆阳的中心地位,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穆阳人民崇尚教育的风气。

年,陈仪时任省主席,在福建省实施《教育改革方案》,把全省师范学校集中在福州办理,定名为“福建省立师范学校”,福州乡村师范改为分校。其他地区仅保留建瓯、龙岩两乡师和龙溪师范三所,分称为建瓯、龙岩、龙溪简易师范学校,除三都初中仍附设简师外,其余停办。至年间,增设省立顺昌、仙游、连城、霞浦四个简师。

年7月,福建省教育厅决定将三都初级中学附设简易师范科与霞安鼎联立初级中学附设简易师范科合并,成立“省立霞浦简易师范学校”。

适值日寇侵扰闽东沿海,学校被迫内迁到寿宁斜滩,招收师范本科新生1个班,学生54名,全校共6个班,在校生名。

由于斜滩地处偏僻,交通、供应十分不便,福建省教育厅拟将师范学校再度内迁,如此引发了闽东各县对师范学校搬迁地的竞争。

年从国立中央大学辞职回乡后,一直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学者缪怀琛(号昆庭)先生,敏锐地意识到师范学校的重要作用,有心争取迁址穆阳,但如何争取并满足迁址的条件,理顺自上而下的各种关系,缪怀琛面临着重重的困难。

三十年代的穆阳,社会结构及其关系十分复杂。宗族、宗教、土地的矛盾特别尖锐。

为争取师范学校能落户穆阳,缪怀琛先生出面说服缪氏、王氏族人腾出祠堂与庙宇当校舍,计有2座祠堂,4座庙宇。螺峰山(即陇山)下的王氏祠堂腾出当作大礼堂,缪氏大宗祠作男生宿舍,天后宫一列作女生宿舍和食堂,新枫庵为医疗室等等。

同一时期,洋麻巷刚建成一座罗洒女修院,尚未投入使用。缪怀琛亲自前往借用,写下字据言明新教学楼建成即行奉还云云。罗洒女修院为二层中西合璧式建筑,其址内有操场,有水井,并有10间教室(一楼6间,二楼4间),每间可容纳50多人。

在八十多年前的旧中国,在这个偏僻的福建山区小镇,在这个靠宗族势力维系、信仰多元化的乡村社会,游说于几大宗族、佛教与道教、天主教之间,让这些力量形成一种共识,是何等的艰难?而穆阳的民众将自己祖先的牌位请出祠堂,将虔诚膜拜的神像请出庙宇,这又得需要拿出何等的勇气和魄力?

以缪怀琛为首的缪氏族人在穆阳地区前所未有地统一了他们的认识,终于以优越的办学条件赢得省立师范的落户。

年,师范学校正式搬迁到穆阳,改名“省立福安国民师范学校”,委任缪怀琛为校长,缪怀琛推辞不就(已接受福建研究院聘请担任社科所专任研究员)。同年7月,改称“省立福安简易师范学校”,委任郑希介为校长主持校务工作。

在此期间,新教学楼的建设由缪怀琛主持,工程则由出身木匠世家的叶日升师傅承包。缪氏族人为支持办学,又无偿供出寨边岗的山地,还提供了新教学楼建设所用的木料,这些杉木从隆岗祠王田坑山场(即后来的国有蟾溪林场)砍伐下来,由蟾溪水道放排直下穆阳溪,至观前碓(今穆阳大桥下)上岸。

蟾溪出口,两溪交汇处,木排由此而下

有次山洪暴发,将杉木冲走,流往下游,被下游群众捡走,无一归还。眼见材料损失、工程延误,叶师傅须得承担责任,缪怀琛再次组织人员从王田坑运来一批杉木,解决了叶师傅的困难。为此,缪怀琛特地铸了一颗铜印,以后的杉木都盖上印章,以防流失后无法追回。该印后来保存在叶日升手上,在六十年代“破四旧”运动时被收缴,下落不明。

新建教学楼两座,有12间教室,同时又在陇山脚下的舂臼潭旁开辟了大操场。此后,设简易师范本科12班,简易师范8个班,并附设普师一个班。

年2月,又改名“福建省立福安师范学校”。由于校舍不够用,又接收了原区公署(显应庙与文昌庙等旧址)房屋2座作为办公楼和图书馆。

年10月7日,重阳节,穆阳大刀会暴动,误把福安师范办公楼和图书馆当作原来的区公署,以为穿制服的人是政府人员,杀害了无辜的7名师生,又焚毁办公楼,致图书仪器全部损失。暴动后,学校搬到福安湖山上课。

年2月学校搬回穆阳,重建了办公楼,重新征集了图书仪器,这时学生数达到一千左右。这一千多人,为抗战时期穆阳疲软的经济注入了一些活力,这一时期也是物资匮乏的时期,穆阳扁肉的美名随着这些学子们奔赴五湖四海而得以到处传扬。

山顶一字楼与八间楼

年,福安师范搬迁赛歧罗江。原址历经校名演变,直至底定为福安三中。

立足于穆阳的省立福安师范,在福州等地沦陷后,成为闽东北及福州、连江、罗源等地与浙南温州地区培训师资的摇篮。四十年代中后期,福安师范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党支部,在党的领导下,进步师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和地下革命斗争,把革命的火种播撒到闽东各地,此后又为福安的解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省立福安师范又被誉为“闽东革命的摇篮”。

转自:好穆阳,文章由穆水布衣供稿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