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泉州极简史 [复制链接]

1#

猜猜看:年,福建省GDP榜首是哪个(设区的)市?

福州?厦门?都不对!

年,福建省GDP榜首,是泉州!从年至今,泉州已经连续22年占据福建省GDP榜首的位置:泉州,没有省会的资源优势,也没有特区的便利条件,但就是牢牢占据着榜首的位置!

清源山上俯瞰泉州(夜景)

泉州凭什么能长期占据着GDP榜首的位置呢?咱们不妨从她的历史看起。

1、商业文明的开端

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滨海,多山。最初生活在这里的,是古越族的先民,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过着以采集、狩猎为主的生活。直到北方汉人的大举南下。

从秦始皇南征百越开始,北方汉人就陆续南下,其中一部分留在了泉州,与当地的古越族人相互融合,到唐宋时期,已经难分彼此了。

福建地图,泉州在右下方

在中国历史上,每一次中原大动乱,都会让泉州迎来一次嬗变。

晋代“五胡之乱”,引得大批汉人南下,让泉州人口大幅度上升,同时也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技术带到泉州,让泉州正式进入农耕时代。这段历史,至今留在泉州人的集体记忆中,据说,今天泉州的母亲河,便因“晋室南渡”而名为“晋江”。

唐代“安史之乱”,又带来一次人口南迁的高潮。这一次,泉州在接纳北方汉人的基础上,一跃而起,开始显露东方大港的峥嵘。

宋代“建炎南渡”,直接导致宋金两大政权,以秦岭-淮河为界长期对峙。而泉州,则借南宋迁都的地利之便,迅速成长为当时的东方第一大港。

安平桥,宋代古迹

我们今天看泉州的历史,似乎是辉煌灿烂的商业文明,但最开始,那是无奈的选择。

随着北方汉人的大举南迁,泉州人口迅速增长,泉州的支柱产业,也从采集、狩猎变为农耕。北方汉人,带来了种田的工具、种田的技术,但是,泉州周边崇山峻岭,没有足够多的耕种土地啊!没办法,其中一部分人,只能放弃农业,学着做生意,以此来养活自己。

泉州人的经商,当初只是“混口饭吃”,只是没想到,后来混得那么好!

泉州周边地形图,图中可见,泉州一带西部崇山峻岭、东部近海,可耕种面积极为有限

泉州人厉害,就算是“混口饭吃”,他们的胆子也比其他人更大:既然泉州挨着大海,那就别整小打小闹的生意了,干脆玩点大的,依托海港,搞海上贸易!

而对泉州人的闯劲,官府也大力支持。唐代,泉州迁治,市政府从晋江中游迁到晋江下游,方便商船出海。

在官商、官民的默契配合下,泉州的商业文明开始起航,而泉州港——这座未来的东方第一大港,也开始屹立在中国东南的海岸线上。

远眺开元寺(双塔),开元寺始建于唐代,是泉州古城的象征

唐代,是泉州开始起航的年代。除了泉州港与商业文明,异域文化也在不经意间来到泉州。

地方志载,泉州“灵山圣墓”里有两座年代久远的石棺,其主人便是穆圣的弟子。唐朝初年,伊斯兰教方兴未艾,穆圣派出四名弟子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传教——其中“三贤”、“四贤”一起来到泉州布道,归真后便葬于此。

这项记载未必可靠,但不可否认的是,唐代泉州,依托港口之便,开始吸引外国人来此,或经商,或传教,甚至已经有人定居于此。这些外国人身上独特的文化背景,将在不久之后,成为泉州风土的一部分。

灵山圣墓,中为两座石棺

2、海洋商贸的枢纽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中原地区三天两头换朝廷,而在远离中原的地方,几个市就会出一个皇帝……

泉州比较幸运,没经历太多的战火。

五代十国时期,泉州先属闽国,后随晋江王留从效归附南唐——当然,说是归附,其实只不过是称臣纳贡而已。在自己的地盘上,留从效有绝对的权威,在他治下,泉州大幅扩建了城池,又大幅改造了泉州港——自此,泉州城的崛起,指日可待。

俯瞰泉州(右上角为晋江)

在泉州城大兴建设的同时,其他许多城市,都受到了战火的侵袭。扬州、南京等城市,因为战争,损毁殆尽;而泉州曾经追随的大哥——广州,也在唐末五代的战乱中,受到极大的破坏。

由唐入宋,国际贸易的主线,已经从陆上转向海上,而此时,广州、扬州等港口又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而,泉州的地位大幅度提升,一下子成了东南地区的进出口重镇。

不过,在北宋初年,泉州的商船要出海,必须去广州海关报关——即使泉州港的货物吞吐量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广州港,他们也不得不受广州官员的盘剥。泉州官民,自然,长期向朝廷申诉,要求建立属于自己的海关——市舶司。

终于,在宋哲宗元祐二年(),朝廷下诏,在泉州设立市舶司。自此,泉州港开始迈入东方大港的行列。

泉州市舶司遗址

宋钦宗靖康二年(),金兵攻入开封,北宋灭亡。随之而来的,是南宋王朝的建立,以及又一次北方汉人的大举南下。

十余年后,宋高宗赵构定都杭州,从此,历史迎来了一条经典的商贸航线。

南宋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南宋一朝,因为丧失了北方的半壁江山,财政收入锐减,同时人口又持续增长。面对这一困局,南宋官方选择通过海洋贸易来挽回经济上的颓势。

于是,人员、商品从首都杭州出发,过钱塘江,经浙东运河至宁波入海,再沿着海岸线一路往南至泉州,再从泉州出海,驶向广阔的太平洋、印度洋腹地:这条商贸线路,一时之间,成为南宋最主要的贸易路线,而泉州,也因此成为了南宋的经济重镇。

为了保证泉州港的贸易蒸蒸日上,当地官员吸收了民间信仰,以官方的名义祈风、拜天后,只为求得航行的一帆风顺。

另一方面,朝廷为了保证对泉州的控制,把一大批皇室成员迁居到泉州,还设置了南外宗正司专门负责管理皇家事务……

南外宗正司遗址

此时的泉州,每天都要面对南来北往的外国人,他们有着不同的肤色、语言、宗教信仰与文化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泉州成了一座开放而包容的国际都市。

当时,朝廷为了扩大贸易收入,对来华的外国人以礼相待,而对那些在“招商引资”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无论中外,一律给予金银、甚至官职的奖励。南宋末年,由广州迁居泉州的蒲寿庚,因其出色的对外交涉、招商引资能力,步步高升,最后直接掌控了市舶司及泉州港的对外商贸。

蒲寿庚的先祖,是阿拉伯人,世代信仰伊斯兰教。对于他的出身,泉州人并不介意,毕竟大家和衷共济,维持泉州城的繁荣,才是最重要的。

九日山祈风石刻,南宋祈风仪式的见证

宋元易代之际,蒲寿庚经过一番权衡,作出了决定:屠杀南宋宗室,举泉州城降元。

在封建伦理道德与现实利益之间,蒲寿庚和他背后的一批泉州地方势力,选择了现实利益。这种选择,让泉州在进入元朝之后,继续保持着南宋时期的繁荣。

元朝的泉州,依然是东方第一大港,整天迎接着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印度教、佛教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前来经商、游览。而在古代泉州发展的巅峰,她甚至做过福建行省、泉州行省的省会!

不过,巅峰的背后,往往蕴藏着衰败的蛛丝马迹。

德济门遗址,当时泉州城门之一

3、禁海政策的牺牲品

元朝末年,泉州城经历了一场十余年的战乱,对外贸易大幅衰落。不过,这只是泉州港衰落的前奏。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全国禁止海外贸易!

由此,通过海洋商贸发展起来的泉州,迅速衰落,原本成熟的航运、贸易、物流等产业,在一夜之间产生了大量的失业人口,这些人如何安置?朝廷不管。

明代重修的泉州天后宫

泉州的耕地早已饱和,原先从事贸易的人口,要回去务农是不可能的。为了吃饭,豁出去了!

明朝明令禁止出海贸易,这项举措,短期内抑制了商业活动,但不久之后,就引发了一连串的后果:走私、海盗及大规模移民。

明清时期,“倭寇”长期横行于东南沿海,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成员,并非日本人,而是走投无路的中国人。泉州为了防备倭寇的侵扰,早在明初,就兴建了一座海滨堡垒——崇武古城。

当然,堡垒能防得住“倭寇”,却防不住民心。更多的泉州人,开始向东南亚一带迁移,去当时还是地广人稀的地方碰碰运气——久而久之,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当地站稳了脚跟。

崇武古城远眺大海

有人出走,也有人留下。留在泉州的人,开始逐步构建属于自己的乡土文化。

德化的瓷器,自唐以来,绵延千年。到了明代,何朝宗的横空出世,让德化白瓷,从此成为泉州的一张名片。

德化白瓷的代表:自在观音

明清时期,茶叶加工的技术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清初,人们于机缘巧合之下,发明了一味口感醇正、回味无穷的茶,当地人管它叫“安溪乌龙茶”,但更多的人习惯于称它为——铁观音……

安溪铁观音

还有泉州城内的一座通淮关岳庙,专门奉祀关羽、岳飞等忠义英雄,阐扬浩然正气。这座关岳庙里供奉的忠义英雄,后随着泉州人的足迹,走到台湾、走到东南亚,而泉州城内的本庙,至今仍是泉州香火最旺盛的所在。

通淮关岳庙

明清时期,泉州受禁海政策的影响,日益被帝国边缘化。但是,无论是民俗信仰,还是手工制造,这一时期的泉州都沉淀了足够多的内涵,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今天,当我们提到泉州的“传统”时,很多人会想到宋元时期的海洋商贸,但其实,留存到今天的“传统”,基本上,都是明清的“香火”。

而明清时期,泉州沉淀下来的,除了精神与物质的记忆,还有一样:华侨。

地道的泉州小吃:面线糊

4、华侨开启的新纪元

从泉州出发下南洋的人,古已有之,但大规模的移民,无疑是在明清时期。明清海禁,导致一部分泉州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到遥远的东南亚打拼,希望能闯出一片天地来。

这群人,虽然暂时抛下家乡故老,但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是把自己和家乡联系在一起的。

不过很无奈,明清的大多数时间里,朝廷都视这些下南洋的泉州人为“流民”,完全不准他们参与到地方事务中来——直到19世纪中后期,情况才有所改变。

泉州李光地故居

19世纪中期,欧洲人的枪炮,打破了古老的中华帝国的好梦,闭关锁国的中国,被迫加入到全球性的商贸体系之中。

此时,身在南洋的华侨,比国内更早接触西方文明,因此,当国内开始意识到需要向西方学习时,华侨,便成为一支可以依靠的力量。

于是,到19世纪末期,从泉州走出去的华侨,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回到泉州,“荣归故里”地建设家乡了。

泉州永春华侨中学,泉州一带,华侨捐资修造的中学、小学数量相当多

年,在闽粤华侨的大力支持下,辛亥革命成功,中华民国正式建立。此后,华侨们开始更多地参与到故乡的建设之中。

20世纪的上半叶,泉州比其他地方多一笔财政收入:侨汇。从年开始,泉州收到的侨汇逐年递增,到抗战时期的年,竟达到1亿元之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泉州,开始了现代化的征程。

泉州钟楼,建于20世纪30年代

年9月1日,泉州解放,历史进入了新的纪元。

改革开放以后,大批泉州籍的华侨,纷纷回到故乡,投资兴业,而泉州人民,也利用这一难得的契机,构建了以制造业为基础的产业链。

泉州晋江,因为其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催生出一座繁荣的晋江城,晋江,长期以来一直是县域经济腾飞的典范。而以晋江命名的“晋江模式”,更是福建经济的骄傲。

在华侨的助力下,内外结合,构建起来的产业链,正是泉州经济腾飞的基础。

泉州街头夜景

当然,如果认为泉州只是富有的话,那就错了。

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泉州“申遗”成功。这项世界文化遗产,虽然强调的是宋元时期泉州港的价值,但无疑能让我们在今天的泉州,体会到一个现代产业与古代文化交相辉映的场景。

今天的泉州,五步一庙,十步一塔,在蝉联福建GDP榜首的同时,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而小巷深处的古早味,面线糊、姜母鸭、土笋冻——那也是泉州让人喜欢的“味道”。

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

五代时期,留从效在泉州周边种植了一大批刺桐树,这批刺桐树,直到元代,依然繁盛。因此,过去的泉州也被称作“刺桐城”。

今天,泉州城的刺桐树已不像往日那般繁盛,倒是榕树,遍布全城。

这当然是景观的变化,但也是时代的变迁。在一个新的时代里,相信古老的泉州,能焕发出年轻的活力,创造出新的辉煌。

愿:古城泉州,王者归来!

主要参考资料:

王铭铭《刺桐城:滨海中国的地方与世界》

李大伟《宋元泉州与印度洋文明》

(日)桑原骘藏《蒲寿庚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