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杀年猪这个习俗当中,都是几户人家相约在一起,大家互相帮忙,杀完年猪再吃一顿杀猪饭。吃完杀猪饭,把猪肉一分,准备留在过年吃。
现在也正是腊月,不到10天就进入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网上也有不少朋友在分享他们村里杀年猪的习俗。
只不过今年与往年不一样,有些农村地区,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让亲朋好友来帮忙杀年猪。有些农村地区规定了,农民们想要杀年猪,是需要先向村里报备,由村里指点的人员来做,每头猪还需要交元屠宰费;并且杀完的年猪肉,也只能自己家人吃,严禁卖给除自家以外的任何邻居、亲友食用。
关于杀年猪这个习俗,是个很悠久的习俗,但作为一个80后的福建人,从我记事开始就没有听说过我们村或者隔壁镇,哪家会在腊月杀年猪。不单是我们镇没有,就连市里其他镇,甚至隔壁市里,也没有听说他们有杀年猪的习俗。
那么为什么在福建很多地方的农村,他们不杀年猪呢?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下。
在福建有猪肉不上席的讲究
我是80后,小时候就没有经历过杀年猪的场景,不过听我父母讲,他们以前经历过,我问他们为什么我小时候就没有这样的记忆,我们家为什么不杀年猪呢?也没看到村里其他人杀年猪呢?
父母告诉我,在我出生没几年后,我们那边猪肉是不上席地。
我仔细回想了一下,确实是这样的,福建有9个地级市,其中有6个是属于靠海的城市,在这几个靠海的城市,当地农村人办酒席,都是以海鲜为主,很少会有用猪肉做的菜,上酒席。
腊月的时候,又是属于农村人办酒席的高峰期,这时候的酒席比平常都要多,如果杀了年猪,酒席不能上猪肉,沿海地区三餐也是离不开海鲜的,杀年猪显得有些浪费,全家人根本吃不完。
下图就是我们当地农村的酒席所要上的菜,在我们那边,基本上没有人会把猪肉弄上酒席当成主菜,都是以海鲜为主。
福建沿海没有腌制腊肉的习俗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这是农村一句关于杀年猪的俗语,讲的是在大年26号那天开始杀年猪备肉。
只不过有些地方的人,他们会提前杀年猪,把杀好的猪肉用盐、高度白酒、酱油等其他调料一起腌制一下,然后做成腊肉或者腊肠,留着过年时再吃。
在广东有甜味的广式与咸腊肉为代表;在四川有麻辣口味的腊肉、腊肠为代表;在湖南、云贵等地,有烟熏的腊肉、腊肠为代表;但在福建沿海这几个地方,当地人几乎都不会做腊肉、腊肠。
这几个地方的人不做腊肉、腊肠并不是他们不会做,而是与地方饮食习惯与气候有关。
当地人更喜欢吃海鲜,靠近海洋的地方,会有海风,空气湿度要大些,湿度太大,不利于腊肉自然风干,在这种气候下,做腊肉、腊肠,存放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发生霉变。
福建独特的习俗不适合杀年猪
福建沿海地区的人,他们自古就有出海打鱼、外出经商的传统,在以前的年代,出海是属于走水路,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为了祈求外出的家人有好运、平安、赚钱,当时的福建人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信仰上面,这也导致了福建人很喜欢“拜拜”。
“拜拜”是离不开贡品的,福建人对荤菜类的贡品,也是很有讲究的。
比如说拿去“拜拜”的鸡鸭,必须要完整的,内脏要留下来,鸡的尾巴上的羽毛也不能全拔光,要保留几根羽毛(如果全拔光当成贡品,在当地人眼中,这是意味着不敬的意思)。
一只猪养了一年,有斤左右,杀完的猪还要求保留完整性,不能自己先吃一点,才能拿去当贡品,这显然很难。
于是,在我们当地,在腊月26,也就是大年前那几天,会选择杀羊来代替杀年猪的传统习俗。
然后,在年29那天晚上,拿着整只羊当成贡品去“拜拜”,等年30凌晨“拜拜”一过,这时就可以把整只羊分解下来,切割成小块,把羊肉的一部分送给亲戚好友,再留一部分自己家人在大年30那晚上吃。
结论:
福建人在过年不杀年猪,一般是在那些沿海地区的农村,当地人饮食习惯与其他喜欢杀年猪地区的人不同;再加上他们有其独特的传统习俗讲究,才导致当地的人,很少有人会在腊月过年前,选择杀年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