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因祸得福,立功台湾,历史上这位福建最高首 [复制链接]

1#

徐嗣曾:掌管福建的忐忑官路

◆◆◆

砍柴歌

要说咱们hu(福)jian(建)这个地方,从大中华历史脉络角度来看,别看地理位置比较偏远或边缘化(古代中央视角),但由古至今都是南方最重要的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之一。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你懂的,福建海域是绝对的中心区;到了近代更不得了,又是对外交流(东南亚诸国)的中心区。后来一提到“华侨”二字,十多八九是咱胡建人;及至新中国改革开放,那就更不消说了……

吹嘘大胡建历史上怎么着并不是砍柴歌的本意。主要是想说,历史上福建这样一个“山高皇帝远”但分量又很重的省份,它的最高行政长官不好当。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要获得皇上的信任。你想啊,福建离京城这么远,古代交通又不便,皇帝不好掌控当地的情况。万一福建的首长有谋逆之心怎么办?退一万步讲,他不谋反,但为官敷衍了事,不好好治理军政,皇家也受不了这个损失啊。毕竟大胡建太重要了,它是朝廷的东南门户来着。

铺垫了这么多,清代乾隆年间的一位福建行政长官徐嗣曾这就隆重登场了。徐嗣曾是乾隆二十八年的文科进士。按照惯例,这种级别的人才都是先放在京城历练多年,什么礼部、户部、工部等,弄个主事当当、再迁郎中之类的,历练够了,然后再派出去当地方长官。京城履历就不细究了,一带而过。徐嗣曾完全也是这种轨迹。委任之初,窃喜与不安兼有:“终于要去地方当官了!可是我舍不得紫禁城怎么破?”转念想通了,便高唱着“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走马上任了。

乾隆四十几年的时候,徐嗣曾到了福建,任布政司。这是个啥官儿?懒得解释。这么说吧,凡是属于福建老百姓的事儿,他都管。大概相当于主管民生的副省长吧。官是不小了,但总归是副手级别的,咱忽略不计。

到了乾隆五十年,徐嗣曾终于升官儿了,荣登福建巡抚之职。当然了,理论上巡抚之上还有总督,但总督一般主管着两三个省呢(如闽浙总督管辖着福建浙江两省),而且象征性大,一般不管实务,所以一个省的实际最高长官当属巡抚。所以,徐大人完全有理由心下欢呼:“我终于是福建一把手了。”一把手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可以直接向皇上汇报工作了。

实事求是地说,在徐嗣曾任福建巡抚的头两年,他还是顺风顺水的。毕竟是在福建本土升任上去的,乾隆也信任他,少有干预问政;而徐嗣曾本着心安理得的施政风格,也不想有事没事烦扰乾隆。彼此相安无事。徐嗣曾此时的心态就是做个太平官,没什么压力,有事没事就写书法、练字。已然是省部级干部了,升任空间也不大,心想等着光荣退休就是了。这也难怪,彼时的闽浙总督常青,性格上是个比较和稀泥的人,徐嗣曾自然也不敢在政事儿方面过于锋芒:“凡事差不多就好。”

乾隆五十一年,台湾一个叫林爽文的人,率领一干民众造反。虽然从政治伦理来说,这属于农民起义范畴。但估计林爽文等人的目的是要闹独立。台湾能独立吗?今天的小学生都能告诉你:“那必须不可以啊。”当时就更不可以了。彼时的台湾隶属于福建,也就是说,本在徐嗣曾的管辖之下。小小台湾,别说脱离大清了,就算想脱离福建也是大逆不道的。所以说,从历史的角度看,林爽文等人的暴动根本上违背了民族大义。

于是,乾隆派出了闽浙总督常青率兵从浙江赶往台湾清剿林爽文等。但在台湾打了一年多的仗,常青就是拿林爽文部没办法,自己反而节节败退。第二年,乾隆一怒之下,撤了常青,派出了骁勇善战的平定叛乱专业户福康安替代他。

福康安重新调集兵马从浙江出发奔赴台湾,路经福建南平吉溪(闽江支流)的时候,也不知怎么弄的,有些兵竟然被水淹死了。正是用兵之际,这一小小的悲剧引起了上头震怒。这个上头,应该就是福康安无疑了。

上头说了:“徐嗣曾作为福建的最高长官,掌管地方军政与民生大权,怎么就没想到让官兵安全过境的万全之策呢?”

上头又说了:“就是啊,哪怕他徐嗣曾提醒一句吉溪凶险,官兵们也不至于被水淹。”

出兵守卫台湾之际,军心不可动摇。既然这么多人有意见,上头不能不有所表示。二话不说,给了徐嗣曾一个记大过处分。

这事儿其实很微妙。就像某地出了一起生产安全事故,结果市长被处分一样,要徐嗣曾为过路的官兵行军事故担责,略有牵强,有点冤。但政治就是这样,幸与不幸,都跟时局有关。另外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闹暴动的地方在台湾。台湾归谁管辖?还不是你福建巡抚大人徐嗣曾。出这么大乱子,不直接扣帽子办他算客气的了。所以,徐嗣曾也默认,心服口服地背了这只铁锅。不仅如此,台湾暴动的事,也着实在他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

话说前去台湾镇压民乱的福康安、海兰察等人办事得力,三下两下把林爽文一干叛民剿灭了。话说是简单,但过程没那么容易,按下不表罢了。总之,大体上台湾恢复平静了,但战事造成的后遗症很严重:到处都是千疮百孔,城镇破败。乾隆五十三年,福康安得胜归来,就势做了闽浙总督。至于重新建设台湾,当然是福建巡抚徐嗣曾的事了。因为台湾这档子事,原先的闽浙总督常青都被撤了,如今身为福建巡抚的徐嗣曾还能保留原职,他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干工作呢:“福康安总督可不是个和稀泥的人,我得好好表现才是。”

在福康安手下办事,徐嗣曾的确是兢兢业业。本来总督走上层建筑路线,巡抚来操办实事,历来是官场江湖的规矩或潜规则。但福康安这个新任总督管的都是实事,搞得徐嗣曾这个巡抚也不敢声称自己是福建一把手了。他凡事亲力亲为,遵照上头旨意把台湾重新建设起来,新的城墙,新的水利系统,等等,都在新建之列。徐嗣曾把这事儿办得妥妥的:“这下福康安总督该满意了吧?”

但福康安不满意。他想扳倒一个人,需要徐嗣曾帮忙。这个人叫柴大纪,是福建陆军提督兼台湾总兵。从林爽文起兵叛乱起,柴大纪就在原闽浙总督常青的指挥下,一直在前线跟叛军干仗。福康安来了,柴大纪依然是前线的敢死队队长。如今平定了叛乱,柴大纪和福康安难免互相抢功。于是,福康安命令徐嗣曾:“帮我弄死丫的。”徐嗣曾是浙江人,听了这话一脸懵逼:“弄死丫?啥意思,弄死谁?”福康安冷笑吐出三个字:“柴大纪。”

这事儿徐嗣曾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但干与不干,都是两难。果不其然,徐嗣曾按照富康安的意思,上奏朝廷说柴大纪“贪赃枉法”、“身为台湾总兵纪律松散才导致叛乱发生”等罪状时,乾隆不高兴了,大骂徐嗣曾:“柴大纪有这么多问题,你怎么不早说?之前你是失察呢,还是包庇他?”徐嗣曾叫苦不迭,哪样罪都不好受。好在乾隆不跟他计较,可能也是福康安在这件事上作为其同盟护着他的缘故,柴大纪被皇家律法给办了,但徐嗣曾没事。

接下来安顿因战事造成的台湾难民,徐嗣曾上奏乾隆说:“按照我们大胡建的老规矩,每个难民需要给予二两银子作为买米的钱。但现在物价飞涨的厉害,建议皇上准予三两银子。”不得不说,徐嗣曾这个建议确实出于为民着想。但他忘了心疼皇上的钱包,这是官场大忌。这不,福康安就老谋深算多了,他说:“今年台湾地区风调雨顺,粮食必有丰收。皇上还是给二两银子就好了。”乾隆一听,还是你福康安懂得朕的心思;准了。得,徐嗣曾无意间又得罪了皇上一把。

徐嗣曾心想,这个福康安太能算计人,迟早会算计到我头上来。他本来就是个老实人,心里一害怕,干脆想自己弹劾自己算了,争取个轻办,省得到时候被动下台更严重。于是又上奏说:“皇上,台湾发生这么多乌七八糟的事,我身为福建巡抚确实有责任,都怪我失察了。我愿辞职担责。”乾隆并不讨厌徐嗣曾,听他这么一说,心里也过意不去了:“不不不,徐爱卿,你还是好好干你的福建巡抚,朕相信你。”又命令台湾建了祠堂,颂扬福康安、海兰察的平乱功德,要求把徐嗣曾也加上,以表彰他的重建工作。

这就是乾隆的驭人之术。不但不办你的罪,还要嘉奖你。如此一来,徐嗣曾不免感恩戴德,发誓勤勉工作,报效皇恩。有一个名叫庄大田的人,是林爽文的叛乱同党,本已被诛杀。徐嗣曾趁热打铁,亲自督办,把已外逃的庄大田的儿子抓了回来,命令押送到北京,以示邀功。并开始大力打击台湾海峡的海盗,捉到海盗就地正法。这些举措都为徐嗣曾加分不少。但值得一提的是,正是从这时候起,徐嗣曾有了患得患失的心病:超过三个月不跟乾隆汇报一下工作,屁股就如坐针毡,心里忐忑不安。

乾隆五十四年,徐嗣曾的兢兢业业终于换来了乾隆更大的肯定。皇上下旨:“赐孔雀翎、大小荷包。图像紫光阁。”话说礼轻皇恩重,物质奖励就不说了,关键是徐嗣曾入列了紫光阁功臣像,这是了不得的成就。不过呢,同期入列的还有福康安等人。这说明什么?说明跟入列台湾的功贤祠一样,徐嗣曾只是沾了光,他并不是受表彰的中心人物。果不其然,徐嗣曾请求觐见一下乾隆,但不被准许。至此,徐嗣曾患得患失的心病更严重了。

没过多久,当时的大清藩属国越南又闹起了动乱,乾隆赶紧调任他赖以重用的福康安前去广西任总督,主管安防。这么一来,闽浙总督位子就空缺了。怎么办?只好让徐嗣曾暂时代理总督一职。代理,不是正式委任。假以时日要另委他人的。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乾隆不讨厌徐嗣曾,但也不怎么信任他。康福安也是狠人一个。他临行赴广西前,上奏乾隆:“福建的官场法纪松散啊,需要好好整顿。”乾隆一听,这徐嗣曾果真是不怎么样啊,缺乏工作积极性。明面下旨敦促徐嗣曾要加强福建政治、军事秩序,暗地里怕是加紧了总督人选的挑选工作。

实践证明,徐嗣曾在一定程度上确实缺乏政治智慧。需要主动作为的时候,他生性被动;一旦被上头敦促了,又过于主动。这不,他匆匆忙忙给乾隆发了一封E-mail:“福建这边的人都是家族群居,族长有威望。为了促进社会风气,如发生盗窃事件,应该责令族长站出来检举揭发,并教导族人守规矩。官府给族长封赏顶带。”乾隆不高兴地批示:“抓盗贼是官府的责任。如果全都指望族长,还要官兵做什么?”徐嗣曾又发邮件:“世道不平,抢劫的多。本来抢劫是死罪。但如果抢劫的人自首,建议免死。”乾隆回复:“正因为盗抢盛行,才要严打。怎么能自首就免死呢?”接连两条上书谏言,都被否定,徐嗣曾情绪很是低落,忐忑的心情无以复加。

乾隆五十五年,皇上八十大寿,台湾的土著领袖请求进京面圣祝寿,徐嗣曾作为福建地方最高长官,将此事作了汇报。乾隆皇帝允许了这个请求。这件事儿很值得玩味。砍柴歌认为,徐嗣曾本人屡次想亲近乾隆,但始终未能如愿。很有可能是他想出了这个办法,以台湾土著领袖的名义要求觐见祝寿,他本人再搭个便车就顺理成章了。因为乾隆帝高度重视台湾事务,土著头人的觐见请求象征意义极大,乾隆多半会答应。

不管事实真相如何,反正徐嗣曾带领台湾土著头人,如愿以偿北上,到了皇家度假基地承德,受到了皇上接见。可惜在归福建途中,徐嗣曾因病猝死。一代福建最高长官的故事戛然而止。

(完)

徐嗣曾题字《武魁》匾额,现收藏于品藏天下博物馆。题匾于年,为徐嗣曾辞世前一年所制。彼时徐嗣曾作为闽浙代理总督兼福建巡抚,统揽一方军政大权。“武魁”两字,系徐嗣曾为福建当地喜中武举的习武之人所题。此匾鉴证了徐嗣曾在福建的荣光岁月。

匾徐嗣曾题

郑重申明:

中华匾额文化系列故事,均严谨遵循历史框架原貌(时空、主体人物、事件、文物),但在个别情节细节上做了一些虚构、演义或调侃。演绎部分,请勿当史料看待。

优优编辑

猜你喜欢:

●台湾不能独立的原因!!!你看了就明白!

●追百年记忆,听品藏故事

长按识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