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形势发展要求,加强我省公共数字文化从业人员队伍建设,福建省艺术馆面向各设区市文化馆(群艺馆、艺术馆)分管馆长、数字化业务骨干,安排了五期公共数字文化网络培训班,全部培训于年11月12日圆满结束。
第五期培训的内容为“融合创新发展”,包含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广、后疫情时代数字文化馆建设的思考、文化馆数字化建设与服务、探索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新模式、福建省数字文化馆建设培训等7门课程。
本次培训分别邀请了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培训推广处副处长焦延杰、中共福建省委政法委员会综治一室副主任林光、江苏省文化馆馆长戴珩、福州市群众艺术馆馆长池小霞、天津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崔玉杰、东莞市文化馆馆长黄晓丽、福建省艺术馆数字化部主任方一珊等7位专家进行了精彩分享。以下是第五期培训的精彩内容回顾: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广
培训内容主要围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再认识、国家公共文化云新进展、国家公共文化云服务利用三大主题开展。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为民服务,通过多媒体、多终端互动等方式,提供全民艺术普及“千人千面”的智能推荐服务,让线上公共文化服务精彩纷呈。
更高水平平安福建建设的
实践与思考
用历史眼光找准平安建设政治站位、用辩证思维把握定位、用发展观点认清方位,正确认识平安福建建设的地位与作用;分享福建省平安建设取得的实际成效,从近年实际案例看平安建设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性,领会新时代下的新格局、新使命、新担当与新作为。
文化馆数字化建设与服务
探讨了新时代对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要求,强调文化馆人要以人民为中心,牢记自己的初心与使命,认真履行文化馆的职责,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内容;以全国各地市数字化建设与服务为例,展开文化馆事业发展引发新思考,对数字化公共文化的探索和实践进行讨论。
让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
——探索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新模式
了解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现状以及迫在眉睫的需求,解读文化部公共数字化文建设规划;借鉴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实例,立足本职做好公共数字文化馆服务供给。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组织开展文化活动与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实现全民艺术普及,让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
后疫情时代
数字文化馆建设的思考
从实际出发分享几点关于文化馆建设的一些想法。数字化时代应加快数字文化馆建设,建设过程中应以理念为先,内容为王。文化馆人员要有互联网思维,通过网络互通、媒体革新等形式,进一步提高对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服务的认识,努力提升数字化体验的吸引力,满足并丰富群众的精神需求。
新时代智慧文化馆发展的
东莞实践和探索
对比智慧文化馆与数字文化馆的区别,解释“智慧文化馆”的定义。用实例分享了东莞市文化馆在探索与实践过程中取得的成效,了解“文化莞家”在学习借鉴全国各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以数字化建设为主要特色,结合东莞市立足自身条件实际,形成独特的运营管理模式。未来,智慧文化馆的发展依旧需立足大局、以人为本、重视推广,推进智慧化科学建设,逐渐形成开放包容的新格局。
福建省数字文化馆建设培训
课程介绍了近几年福建省艺术馆数字化建设的发展,包括线上数字平台,线下数字化体验馆、地方特色结合数字文化等服务内容,强调推进数字文化馆建设的重要性。结合福建非遗文化丰富数字文化发展理念,对探寻数字化发展道路、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文化服务等问题做了简要阐述,同时也对如何做好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和福建省数字文化馆二期专项建设的下一步工作有了新的思路。
年11月12日,随着最后一期课程的结束,年福建省数字文化馆公共数字文化系列网络培训班已全部完成。本次培训班于年9月7日开启,历时3个多月,分别围绕文化馆公共数字文化的平台推广、建设应用、纪实影像、创作理论培训班、融合创新发展等内容展开。这是福建省艺术馆持续时间较长、涉及内容较广的一次培训,也是后疫情时代福建文化工作者网络培训的一次有益的实践。
通过本次专题网络培训,学员们对文化馆公共数字文化工作有了系统的认知。相信学员们都能学有所获,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文化馆日常的服务工作当中,处理数字化工作将更具系统性、科学性和前瞻性,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往期培训·精彩回顾
年福建省公共数字文化网络培训班(第一期):平台推广培训班
年福建省公共数字文化网络培训班(第二期):建设应用培训班
年福建省公共数字文化网络培训班(第三期):纪实影像培训班
年福建省公共数字文化网络培训班(第四期):创作理论培训班
福建省艺术馆福建省艺术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担着指导全省群众文化工作,组织全省群众文化艺术创作,普及文化艺术知识,开展全省性群众文化活动、对外群众文化交流以及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挖掘、整理、研究和保护等工作。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