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未三通,先通气40年,看闽台气象如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治疗去哪家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ks_bjzkbdfyy/

导读

肩扛两岸交流“试验田”“先行者”的历史担当,福建先行先试的脚步从未停歇。

如今,这里已不仅仅是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省份,更发展为两岸经贸合作的热土、民间交流最活跃的前沿、同胞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窗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岸一家亲”理念,正成为两岸发展主旋律,高扬在海峡之上。

浩浩大潮中,有一股涓流,来自闽台气象。

本文将为您讲述改革开放以来福建与台湾气象交流融合的故事。

福建平潭海边一景,海的对岸为台湾。

福建,地处东海之滨,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

台湾,一水之隔于福建,与祖国大陆血脉相连。

曾几何时,浅浅的一湾海峡横亘在兄弟骨肉间,令人难以逾越。

是改革开放的春风,让两岸关系的冰河悄然解冻,让靠近彼此的夙愿变成现实。

1

同根

“两岸同胞同祖同根,血脉相连,文化相通,没有任何理由不携手发展、融合发展。”——习近平年11月3日在福建调研时指出。

福建是80%台湾同胞的祖籍地。闽台两岸的“气缘”,亦同样亲近。

“福建与台湾在天气气候方面互为上下游,可谓唇齿相依。”福建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潘敖大介绍,两地共同面临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考验。从每年自东向西移动的台风来看,台湾是福建的上游和屏障;而在梅雨时节,台湾80%左右的暴雨则经福建发展而来。

正因如此,两岸之间气象领域的交流,更易穿透阴云、相互碰触——

“祝同胞们晚安。”那是改革开放之前的年8月14日晚,当得知第9号强台风即将影响台湾,周恩来总理当即要求把预报告知台湾同胞。在亲自审定气象部门对台广播的首份台风警报稿件后,他一笔一画地把这句晚安祝福加在了文末。

这份通过电波传递的天气预报,送去了祖国的关切,更拉开了大陆向台湾发布台风、大风警报的序幕。

两岸气象交流率先迈出的这“一小步”,比年两岸之门正式开启的历史性时刻,早了15年之久。也正是在那段关键时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气象界的两岸交流从单向到双向,从互赠刊物、电话联系到人员互访,突破了一个又一个“从无到有”——

年,福建省气象局向台湾气象界发出倡议信,呼吁双方“通气”,进行气象科技交流。这是闽台气象界的首次书信沟通。在年9月台风影响期间,台北广播公司先后4次致电福建省气象台,主动提供台风最新动态。这是首次“热线”交换气象信息。年,时任台湾气象学会理事长、台湾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陈泰然率队访问大陆,成为台湾气象界首位应邀正式访问的学者;一年之后,时任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陶诗言率团赴台北参加学术研讨,大陆气象同行第一次踏上台湾土地,双向交流由此开启。

年1月,台湾学者到福建省气象台进行科技考察。图为两岸气象同人合影留念。

这种先行之态,被时任福建省委书记誉为“未三通,先通气”。

回望一个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不难发现,始终贯穿其中的,是两岸命运与共的双向需求,是闽台同祖同源的天然纽带。

这一结论,从台湾气象学者初访大陆时的所思所想中,亦能找到印证——

祖籍福州的台湾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周仲岛,在年首次随团到访福建省气象局。彼时正值台湾气象现代化建设初现成效的“黄金期”,与之相比,福建气象发展相对落后。亲眼所见的发展落差让周仲岛很是诧异,他告诉自己:“必须要为家乡做点什么。”从那以后,他积极投身两岸气象交流,至今已有25年。

割舍不断的骨肉亲情,冲开了两岸交流的闸门。而这闸门一经打开,同胞往来的热潮就奔流不息。

2

互融

“希望两岸双方共同努力,排除干扰,为扩大和深化两岸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领域交流合作采取更多积极措施。”——年11月9日,习近平会见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荣誉董事长萧万长一行时表示。

年,“小三通”破冰;年,“大三通”实现。

年,如今已是两岸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人数最多的民间交流平台——海峡论坛,第一次在福建省厦门市举办。

也是在那一年,在两岸各领域日渐热络的交流中,闽台气象界的“你来我往”迅速升温。短短一年内,两岸气象人士尝试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两岸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交换,首次开展两岸汛期联合观测试验,甚至在当年热带风暴“莲花”影响期间首次面对面会商研判……

年,闽台开展海峡两岸气象联合观测试验。

两岸气象的专注点虽有差异,却巧妙互补。“双方走得越近,深度交流合作的愿望就越迫切。”潘敖大说。

这样的愿望,逐渐有了制度力量的守护——

年,中国气象局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签署第一份省部合作协议,海峡两岸气象科技交流与合作纳入其中。年,海峡论坛首次以分论坛的形式有规模地组织气象交流。这意味着,在盛会托举下,两岸气象界从此有了郑重的“节日约定”。

年第十届海峡论坛·第七届海峡两岸民生气象论坛在厦门举办。

从那以后,每年6月凤凰花开时,两岸气象等领域的专家、青年和基层代表相聚厦门。细数大家历年的讨论热点,不论是科研还是业务,“深化气象交流,惠泽两岸民生”的鲜明主题始终不变,“海峡两岸民生气象论坛”的品牌越打越响。年以来,两岸逾人次参与其中。

闽台气象交流的触角,则从这一年一度的“嘉年华”出发,延伸到了更深广的层次。从组建海峡气象开放实验室,到联合台湾气象专家开展研究,再到共同培养气象人才,如今的气象交流与融合,正如闽南人“泡工夫茶、煲佛跳墙”的日常生活一般,细水长流——

在台湾大学校园里,有一个特殊的身影:早出晚归,却鲜少出现在课堂中,而是常常泡在办公室“搞研究”。他是厦门市气象台的预报员郑辉。从年开始,福建选送优秀预报员到台湾学习,郑辉是其中之一。而他在台湾大学的“导师”,正是当年那位感叹“必须要为家乡做点什么”的台湾学者周仲岛。

交流期间,郑辉用两岸气象资料研究台风时发现,台湾地形导致的次生低压,直接影响着福建沿海的风雨分布——一个个令人直叹“原来如此”、启迪业务的小发现,让郑辉兴奋,也更珍惜学习机会。去年,他结束交流后编写的双偏振雷达基数据分析软件,已投入应用;今年,带着“实现单雷达风场反演应用”的目标,他再次申请来到台湾。

台湾气象青年在签名海报上写下感受与期待。

越来越多像郑辉一样的青年,正稳稳握住两岸气象交流的接力棒。今年,福建首次举办两岸青年生态与气候交流会,参与其中的大多数台湾青年,都是第一次来大陆。如火如荼的交流中,一个“不来不知道,一来真奇妙”的大陆,正走进更多台湾青年心间。两岸的互融发展,亦锁定了生机勃勃的希望与未来。

3

广惠

“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习近平在年全国“两会”期间表示。

21海里,1小时航程。这是泉州石井港到台湾金门岛的距离。年开通的泉金客运航线,让旅客往返两岸多了条“黄金通道”。

“以前人流量小,偶尔会空船航行;现在船上总是满满的,今年客运量还创了历史新高。”船长汪文林说。泉金航线的变迁,刻录着两岸往来的鲜活印记。

泉金客运航线码头。新华社图

然而,受“狭管效应”影响,航线沿途多大风大浪。客船的航行安全,引起两岸气象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