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4月20日讯据福建日报报道在福建支援湖北的12批医疗队名队员中,有积淀深厚的医学专家,也有经验丰富的中层骨干,也不乏崭露头角的青年力量。
其中,福建医院第四批援鄂医疗队是一支年轻的队伍,由人组成,平均年龄34岁。其中,“85后”有90人,27人是党员。
他们和前辈们一起日夜奋战在抗疫一线,敢想、敢冲、敢拼,吃得了苦,拧成一股绳,在救治一线发挥重要作用。
陈钧年:熟练重症救治操作的“宝藏男孩”
医院第四批医疗队累计收治、管理新冠肺炎患者人,其中重症、危重症患者超过半数。一般的病人,普通的临床医生就可以应对,而针对危重症病人,重症医学科医生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他们专业全面,呼吸机、床边血透、床边B超的操作等都是日常工作。这种情况下,陈钧年等重症医学科出身的医生成了科里的“宝藏男孩”。
“肌酐多,必须马上血透!”面对一位60多岁有肾病史的新冠肺炎病人,医疗组决定予以血透治疗。
血透,需要专业设备和药物。这些对年出生的重症医学科医师陈钧年来说,并不陌生。但医疗队所在的并非肾病专科病区,设备要向ICU借,配液要自己配。在陈钧年的指导下,护士们加班加点,配齐了一次透析需要的20袋毫升的配液,病人终于转危为安。
“这位老人治愈出院后,还给我们发来感谢信呢。”陈钧年笑着说。
那段时间,陈钧年总在想,万一自己被感染了怎么办?然而一旦进入工作状态,这种担心就会不自觉地“靠后”。日复一日,专注最终战胜了恐惧。陈钧年说,医生的职业精神就是在一次一次的实战中变得越来越强大。
陈存荣是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一直是陈钧年的领路人。他说,陈钧年毕业后一直都在重症医学科工作,具备扎实的临床基础及操作能力,是我省重症超声为数不多的几位培训师,也是全国重症腹腔协作组的秘书之一。此次主动参加援鄂抗疫,证明了福建重症学科年轻一代的实力。
陈昊:在线交流诊治经验的新晋男主播
胸外科医生陈昊年出生,是福建医科大学党员突击队的一员。抵达湖北的第一天,他就身着厚重的防护装备,率先进入病区。
作为初级医师,他主动承担病毒核酸鼻咽拭子采集、床边心电图、陪同患者进行CT检查等高风险操作,协助治疗组有序开展个体化治疗。作为胸外科医师,他发挥专业特长,在气道管理、肺部影像、肺功能锻炼等方面为团队提供技术支持。
陈昊还是新晋“主播”。在医疗队内部,通过在线授课及小规模会议等多种形式,学习交流新冠肺炎的诊治经验及治疗进展已成为常态。在第五期的学术沙龙中,陈昊受邀在队内举行“肺部磨玻璃样病变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题讲座,为同事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此外,作为福建医科大学的临床带教老师,在驻地,陈昊利用休息时间,为级临床医学五年制和“5+3”一体化第三轮外科轮转的59位实习医师直播,开展病例讨论,并分享援鄂工作见闻,普及疫情防控知识,以此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陈昊说:“我希望以亲身经历告诉他们,在家学习也是在支持抗疫全局,我们是在不同的战线上共同战斗。”
蒋建福:病人和战友们心中的暖男
蒋建福出生于年,是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一名护师,也是病人和战友们心中的暖男。
为了与一位聋哑患者李阿姨加强沟通,蒋建福利用下班休息时间自学简单的手语。肢体语言的表达,微笑的传递,文字的书写,都拉近了他与患者的距离。他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