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厦门大学,为什么要去福州 [复制链接]

1#

厦门大学落户省会福州的消息,已经不再是新闻。

作为福建省的高校,厦门大学落户省会,建立福州校区,共同打造辐射福州都市圈的高端人才培养平台。

两千多年前,福州名为“冶城”,有“高科技城市”之意。厦门大学这次的到来,能否实现“双向奔赴”的初心,为福州戴上“科技之城”的桂冠?

福州高校“外来户”逐渐增多,厦门大学不能“袖手旁观”。去年以来,复旦大学医学研究生院开始筹建福州校区,天津大学福州校区三期项目也开始提上了日程。

福州虽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也曾独领,有着三坊七巷的传奇,可现在仅有18所本科高校,位居沿海省份排名末端,且所属高校均“大而不优,老而不强”,“双”大学行列中,仅有一个福州大学,独自扛起了省会人民的厚望。

作为东南地区的“智慧引擎”之一,厦门大学已实现与福建省九市一区战略合作“全覆盖”,先后成立龙岩产教融合研究院、平潭研究院、漳州古雷石化研究院等厦门大学地方研究院。

厦门大学原本就是闽南文化的象征,也是福建甚至东南的高校地标。早在建校之初,陈嘉庚先生就亲自将厦门大学校址选在海边演武场上,为的就是能从海上一眼就看到一所壮观的中国学府。

面对“强省会”呼唤,面对外地大学接踵而至,厦门大学需要在省会第一时间刷出存在感,并“开枝散叶”,不断提升在省会区域的贡献和影响力。

福州本土高校先后走上赛道,亟需“领跑者”。福州大学目标是争创世界大学建设高校,整体办学实力跻身全国50强。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则是渴望在第三轮评估中跻身“双”行列。

近年来,厦大6个专业(类)入选教育部“强基计划”,8个学科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立项,从“嘉庚”号科考船的下水远航,到“海丝一号”“海丝二号”卫星先后升空,厦门大学全方位呈现繁荣发展状态,被国内同行誉为“厦大现象”。

这几年福州也闷声发大财,去年gdp总量和人均都福建第一,今年万亿城市增速最快。这都与厦门大学创新发展无比契合,接下来,厦大将在省会舞台上发出厦大声音、提供厦大经验。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对优秀人才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无疑是推动城市发展的中坚力量。厦门大学的省会“归位”,无疑有利于担当八闽高校“领跑者”角色,助力福建突围高教困局的成效。

福州的百年大榕树,获取厦大最炙热的阳光。从自身来讲,现在的厦门大学建有思明校区、漳州校区、翔安校区和马来西亚分校,设有研究生院、6个学部以及33个学院(直属系)和16个研究院,在校学生余人,自身也需要一个更大的平台容量,获取等多的能量和展示空间。

作为迁徙人群组成的城市,福州的城市文化具有包容多元性和浓厚的乡土情节,很少排斥和抵触。况且厦门还是福建的本土大学,所以,外界担心的水土不服不可能出现。

客观讲,厦大的人文社科更为强势,去年的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数全国高校第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数全国高校第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还有着非常出名的“厦大学派”。

的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结果中,厦大51个项目获立项,并列全国高校第三位。今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结果中,厦大立项数位列全国高校第四。

仅从人文社科角度讲,厦大累计获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37个,其中,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高端智库培育单位1个、省部级研究基地34个,这有利于福州的城市精神提炼和总结,也有利于厦大社科研究的延伸拓展。

自古以来,福州似乎不重视外在包装,追求内在的充实和丰富。随着厦门大学的入驻,福州高教种子势必将飘向更远的远方。

关于厦门大学的落户,你有什么补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