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12日,“摆脱贫困与政党的责任”国际理论研讨会在福州召开。此刻,福建同世界分享摆脱贫困的经验和成效:年底,全省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个贫困村,已全部实现脱贫。
福建是习近平总书记工作过17年半的地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孕育之地。正是在这里,他带领人民开启了摆脱贫困的伟大实践。福建省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在省委的领导下,依法履行职责,主动履职作为,通过专题询问、立法保障、挂钩帮扶等举措,打出助力脱贫攻坚的组合拳,向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
持续监督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决战脱贫,时不我待。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部署要求,年初,省人大常委会在制定年度监督计划时,将目光对准精准脱贫工作。经过三个月的深入调研,当年11月,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我省精准脱贫工作情况的报告。审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充分肯定了全省脱贫工作成效,同时要求进一步激活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提升脱贫攻坚质量水平,夯实脱贫攻坚工作基础,确保扶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如何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巩固和提升脱贫成果?”“采取哪些措施来保障贫困家庭儿童义务教育?”……年9月26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对福建省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开展专题询问。
年9月26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对福建省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开展专题询问。(福建人大供图)
在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9位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解决情况,精准施策提高脱贫质量、实现稳定脱贫情况,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衔接情况等提出询问。省发改委、教育厅、民政厅、人社厅、农业农村厅(省扶贫办)、卫健委、医保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到场应询,虚心听取意见,坦诚务实地回答了问题。
省人大常委会还开展对社会保障工作的监督,对省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落实好精准扶贫政策的建议”办理情况开展满意度测评……通过一系列举措,持续推动脱贫攻坚工作。
在省人大常委会的有力监督下,有关部门进一步做实做细脱贫攻坚工作,压紧压实责任,提升脱贫质量,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特别是在防止返贫问题上,聚焦户人已脱贫但收入水平不高、不够稳定的重点帮扶对象,逐户制订帮扶方案,完善防止返贫预警机制,巩固和提升脱贫成果。
持续的努力带来喜人成果。继全省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村全部脱贫后,年4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发布公告,明确明溪、宁化、政和、连城、周宁、柘荣6个县均达到脱贫退出条件,同意其年度退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至此,全省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
年,为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省人大常委会将促进乡村振兴立法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着力通过地方立法,总结实践经验,补齐制度短板,为持续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和法制保障。
聚焦难点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饮水思源,决不能忘了老区苏区人民。要确保老区苏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
福建省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有70个老区县(市、区),其中原中央苏区县(市、区)37个。没有老区苏区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全面小康。省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推动老区苏区脱贫攻坚工作。继年开展《福建省促进革命老区发展条例》执法检查后,年4月,省人大常委会领导带队分成三组赴全省各老区县(市、区)开展专题调研,同时对上一年的执法检查进行“回头看”。
调研组深入革命基点村、老区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红色革命遗址、旧址、纪念场(馆),与老区干部群众座谈。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调研组提出建立欠发达老区县优先发展机制、确保高质量完成老区苏区脱贫攻坚任务、完善弘扬红色文化和老区精神的长效机制、修订《福建省促进革命老区发展条例》等建议。5月,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关于促进革命老区发展情况调研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积极建言献策,提出审议意见。年1月,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福建省促进革命老区发展条例》的决定,总结提炼近年来福建省革命老区建设好的经验做法和政策措施,完善保障机制,进一步将促进革命老区发展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实现高质量脱贫,必须在补齐短板上精准发力。贫困的难点在哪里,省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