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天气多变,时而晴空万里,时而大雨滂沱,既能遮阳又能避雨的伞便成为了人们必备的随身之物。
好奇查了一下,伞作为生活必需品的具体年代,和发明者尚不可考。早期的伞,大概是古代人类用自然材料制作而成,比如树叶、兽皮、鸟的羽毛等。这类原始的伞形式在许多古代文明中均有出现,包括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中国、印度等。
在华夏大地流传最广的,大概就是战国时期鲁班和妻子制伞的故事。
传说鲁班的妻子看丈夫整日在风雨烈日下工作,便想既然有凉亭可以遮风挡雨,何不造一个“活动亭子”让人可以随身携带,便用布料和木支架造出了伞,是可以挡雨收扬的伞,基本类似于现在的伞。
西汉时造纸术的发明,拓宽了伞的材料,最具古典风情的油纸伞出现了。
图源/江阳发布
几千年兜兜转转,如今的伞,又回归到了布面。
有调查显示,在中国,每个家庭每年至少会购买3把伞。不管是雨伞还是遮阳伞,其中一把可能就来自福建省晋江市东石镇——中国伞都。
因为“全球三把伞,一把东石造”。
图源/仁和东石
目前,东石镇一共有制伞企业多家,专业生产塑料配件、伞面布料、伞骨等各种原辅材料、配件企业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每年产出的各类成品伞将近6亿把,占全球四分之一,其中80%都销往海外,伞业总产值超百亿元。
01
“伞都”初现端倪
东石镇,地处福建东南部,背山面水,南面临海,与金门岛隔海相望,是闽南重点侨乡之一。
自古以来,东石镇的捕鱼业和纺织业就十分发达,被誉为“海滨邹鲁(沿海文化昌盛)、仁和之乡”,明末时期已然是重要的海航据点。
优越的地理位置,加上得天独厚的海外资源,东石镇贸易之路的开端看上去似乎是顺势而为。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万事万物都散发出蓬勃的活力。生活在东石镇梅峰村的三位蔡姓兄弟——蔡正享、蔡正劝和蔡正禄,在家门口开办了“梅峰来料加工厂”,用当时台湾地区先进的伞骨机加工伞骨,以及时尚的进口化纤布料加工伞面。
这是东石镇第一家制伞工厂,拉开了东石镇现代雨伞制造业的序幕。
那一年,是年。在此之前,整个东石镇都找不出和制伞有关的小作坊。
图源/东方网
序幕之后,总有掌舵者,那便是萧清伦。
萧清伦生于东石镇,在香港谋生过,后于台湾发展。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发现台湾很多年轻的女孩都在工厂里做缝伞的营生,灵光一现:这门生意,是不是可以在老家东门尝试一下?
年,萧清伦在台湾高价买了一台制伞用的高频焊管机、中棒机、冲床等设备,同时带着技术人才,回到了东石镇,开办了福建省内首家台商独资伞业企业——富兴公司。
富兴一开,吸引了许许多多当地的年轻人进厂。几年后,不少掌握了制伞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富兴职工,决定出来自己创业。到上世纪80年代末,东石镇辖内的金瓯、萧下、梅峰等村已然形成了相当成熟制伞专业村。
图源/仁和东石
从富兴“出走”的年轻人,让东石镇的制伞业如滚雪球一般发展壮大。镇上的制伞厂从一两家,变成10家,慢慢达到上百家……从一开始一股脑都做成品伞,到后来各自分工,专门做伞骨、伞套、伞布的工厂和企业都有了,产业集群初现端倪。
02
“伞都”名副其实
上世纪90年代初,东石镇在制伞业的风头无人能比。
但飞速的发展,很快就暴露出了问题。制作款式雷同,销售渠道和市场单一,导致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残酷,利润暴跌的情况下,许多企业都到了倒闭的边缘。
国内市场的饱和,让一部分东石镇伞企的老板把眼光放到了海外。王安邦就是那个走出国门领头人。
年的广交会,王安邦并没有拿到进馆证,但他带着自己工厂生产的两把伞和一个计算器毅然前往。进不了场馆,就在大门口蹲守。
好在,遇到了当时在福建省外贸中心工作的朋友,经介绍,趁着午餐时间与两位美国客商搭上了话,拿下了10个货柜总价值超过万美元的订单,踏上了国际贸易的道路。
脑袋灵活的东石镇人,在王安邦事迹的启发下,纷纷踏足海外市场,东石镇伞业的出口贸易做得风生水起。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尽管东石镇制造的伞已经遍布欧美,但此时的东石镇还没有一个大家能叫得出的品牌,各家伞企绞尽脑汁,只为打出名号。
王安邦破釜沉舟,定下了一条规矩:外商凡是指定要其公司的“梅花伞”,不仅有优惠还免定金;如果要求贴牌加工,价格翻倍不说,还未必有充足的生产线。
经此一“役”,梅花伞声名远扬。如今,梅花伞业作为中国出口世界最大的晴雨伞制造商,其销售网络已遍布全球个国家和地区。
东石镇其他伞业也没有懈怠,在制伞行业的6个“中国名牌”中,东石镇就有4家:梅花、雨中鸟、雨丝梦、金瓯。
图源/产业晋江
品牌的成功,离不开东石镇密集的材料供应商。
一把伞,一支小小的手柄,配件不低于5个,可能每个配件都要找不同的供应商,这在东石镇完全不用担心——各个类别的配件供应商不会少于50家,任君选择。大到钢板,小到弹簧、螺丝钉,在东石镇,都可以找到。
年,东石镇,中国大陆最大的伞具制品和制伞材料,生产和出口集散地,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日用杂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伞都”称号,名副其实。
03
“伞都”科技创新
一把伞的制作,不像其他的加工产品,许多环节都要人工。上槽、中槽、滚球、弹片、外螺纹、钢珠……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一名工人。
年,“晴雨伞伞骨自动装配系统”发布,原来需要12个工人操作的伞中棒装配,现在8秒钟就能在设备上完成。
“过去我们需要两班倒来生产伞杆,每班至少需要六人。如今两个人(两班倒)看一台设备就可以完成,一下子节省了10名工人。”
图源/科技晋江
年,“伞布自动化轧边装置”的研发,终结了传统人工手动缝纫的历史。
“该装置节省30%人工成本,是制伞行业的一个重大技术突破。”
不仅技术在升级换代,东石镇的产品也一直在探索新的方向。超迷你口袋小黑伞、插画师联名伞、3折自开收伞、4折伞、电动伞、免缝伞、反向伞、防丢伞……新产品、新功能层出不穷。
图源/仁和东石
小小的雨伞,它的发明与发展,代表了一部分的人类文明。从原始的树叶、兽皮,到布面、油纸、丝绸和木制的伞骨,再到尼龙、纳米布和塑料、金属的伞骨,每一次变革,都是人类历史的进步。
对于东石镇来说,一把小小的雨伞,不仅见证了东石人勤劳致富的历程,也见证了中国伞业的几度科技改革。
我们相信,小小的东石伞必将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部分图片素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
[1]东石:“两条腿”走路撑开伞业新天地
[2]爱拼才会赢!福建这个“中国伞都”小镇年产晴雨伞量占全球四分之一
[3]小小东石伞撑起“一片天”
[4]中国伞都三十而立口东石伞帮二人转世界惊艳
[5]一个月销量超把!东石伞缘何能独占国内鳌头?
[6]晴雨伞伞骨自动化装配系统发布“晋江伞界的一次革命”
[7]集群赋能活力强劲四十年接续发展东石伞业撑起新天地
[8]晋江:东石伞具的内销破局“三板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