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寻宝宋元泉州六胜塔六胜古塔引航道 [复制链接]

1#
治白癜风好的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910787.html

[新闻页-台海网]

名片宝藏

六胜塔是世界海洋贸易中心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位于泉州湾中部石湖半岛北端的金钗山上,是商舶由泉州湾主航道驶向内河港口的地标,也有护佑商旅的作用。六胜塔的建成是宗教人士、商人、平民共同参与的结果,体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多元社会结构对海洋贸易的贡献。

台海网7月14日讯据泉州网报道港湾蓝蓝,古塔巍巍。

在三面临海的石狮,六胜塔屹立于石湖金钗山之巅,与万寿塔、石湖码头并称石狮“海丝三宝”。这是一座庄严肃穆的古塔,它无言地耸立在广阔的天幕之下,彰显着历史,承接着文脉,见证着宋元泉州海丝贸易盛况。

遥想多年前,正是北宋政和初年(—年),僧人祖慧、宗什与石湖乡绅薛公素,为弘扬佛法、庇护乡里,募资建造石塔,又以印度佛教“六胜缘”为之取名“六胜塔”。

由于地处石湖半岛突出部,百川归海碧波万顷的石湖港,是古代中外商船寄泊之处,也是泉州湾的出海口。这座有“世界最早建成的第一航标高塔”之称的六胜塔,除了兼具佛塔的宗教意义之外,更承载了作为泉州湾主航道航标塔的独特功能,往来船只在海上可清晰地以它为导航标志。相传,古时塔上层层缀满灯笼,远望犹如一枝擎天红烛,点亮闽南万家渔火,照亮通向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

南宋景炎二年(年),六胜塔遭元军毁坏;元顺帝至元二年(年),蚶江海商凌恢甫独资重建石塔,工程历时四载,留下一座外观雄伟、结构严谨、雕艺精湛、抗震性能卓越的石塔。

今观六胜塔,为仿木结构的楼阁式建筑,八角五层,通高约36米,底围周长约47米。塔的外形与结构,与泉州东西塔略同,不同的是塔的每层石梁上,都留下建造者的姓名和时间,永久铭记先人的智慧和贡献。至于双须弥座、八角形平面、“三段式接柱法”等建造技艺,既凸显了工程浩大和成就斐然,也诠释了工匠们的匠心独运。无怪乎明代《泉南杂志》称其“壮丽几拟开元镇国、仁寿二塔”,其精美可见一斑。

多年来,六胜塔默默地为往来船舶引航。它曾见证“林銮渡”蕃船云集、货物堆积如山,见证了郑和第五次下西洋那百船万军列队起锚驶向浩瀚大海的创举,也见证着一座现代化大型港口石湖港的崛起。

年,石湖水域打捞出一件明代远洋船舶使用的四爪铁锚,证实了郑和下西洋船队经停石湖港的史实。而此前发现的明代《泉州府舆地图》、清代《福建海岸全图》等古地图,无一例外绘制了六胜塔图标,反映了泉州完善的海港导航设施体系一直被很好地保护和利用。

时光荏苒,如今六胜塔周边建起公园,在保护名胜古迹的同时,这里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新去处。

古代海上丝路航标灯塔照亮千年古港商贸盛景

记者见闻

往来海舶航标塔恢宏肃穆构造精细

石狮市石湖村金钗山上,沿着斜坡一路向上,六胜塔在一片绿意的包围下,巍然耸立于泉州湾南岸。公园里,休闲步道曲径通幽;山顶上,登临古塔可俯瞰海中舟楫。

六胜塔位于石湖半岛突出部,半岛由南向北延伸至泉州湾出海口,形成一个避风、水深、不易淤积的天然良港,始建于唐开元八年(年)的石湖码头就位于此地。六胜塔俯瞰石湖码头,与泉州湾大、小坠岛之间的岱屿门主航道相对,是古来海舶进出泉州湾的航标塔。

塔身雕刻形态逼真,技艺精湛。

六胜塔始建于北宋政和初年(-年),这座由花岗岩砌筑的八角形五层佛塔,高达36.06米。塔身做双层须弥座,塔身由外壁、回廊、塔心三部分组成,塔的每层间隔设有四个券形门和四个方形龛,门与龛上下层相错设置。门与龛的两旁雕有金刚、力神等佛教形象。第一层金刚神,第二层信奉佛教的名流和僧侣,第三层护法神,第四层罗汉,第五层菩萨。雕刻形态逼真,技艺精湛。

塔的正面,一方写着“万寿塔”的匾额高悬其上,恰好与宝盖山上的“万寿塔”重名。原来,南宋景炎二年(年),元军追击南宋端宗皇帝至泉州附近,双方在泉州沿海发生重大战事,造成六胜塔大半建筑在战乱中遭到破坏,到了元顺帝至元二年(年),蚶江海商凌恢甫捐资重修六胜塔,为祈求众生平安、健康、长寿,因而悬挂“万寿塔”匾额,寄托美好愿望。

与众不同的是,六胜塔每层横梁上都刻着建造者的姓名和时间。据明代陈懋仁在《泉南杂志》中记载,六胜塔“壮丽几拟开元镇国、仁寿二塔”,其平面形制、塔身结构、外观装饰等与开元寺双塔相似。

当朝阳雾色染万顷碧波,六胜塔古朴的外表、精细的构造和凝聚于塔身的历史厚重,使其愈发肃穆庄重、明亮生辉。年5月,六胜塔凭着独特的价值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内部构造精细

专家讲述

海商民众合力修塔浓缩“刺桐梦华录”之辉煌

“六胜塔守护着岱屿门航道,指引商船通过岱屿门主航道进出泉州港,迎送着每一次的天际归帆,也凝结着刺桐港的万千风情。”石狮市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李国宏说,宋代商船只要从泉州港口出发,通过岱屿门航道,便可漂洋过海驶往外国。到了元代,泉州成为“梯航万国”的国际大都会,海商凌恢甫重建六胜塔可谓浓缩着“刺桐梦华录”的辉煌,见证了泉州海港设施建设的成就、航海技术的发达和海外贸易的繁盛。

仿木楼阁式石塔典范

见证多元文化交融并蓄

北宋政和初年,东岳寺僧人祖慧、宗什与石湖乡绅薛公素见金钗山钟灵毓秀,觉得山之风光气势类似浙江明州阿育王山,为弘扬佛法,庇护乡里,遂募资兴建六胜塔。

李国宏介绍,“六胜”之名是从印度佛教的“六胜缘”而来。祖慧、宗什是修行小乘教派的高僧,他们以六胜为名,祈求上升大自在天宫。六胜塔建成后成为海港地标,其最突出的建筑特色有三:实现了建筑艺术性与结构稳定性的完美结合,集中体现了宋元时期仿木楼阁式石塔建筑的精华,显示了师古而不泥古、因地制宜、独具匠心的泉州工匠精神。

这种工匠精神和独特的建筑价值,体现在六胜塔的每个构件上、每个细节中。李国宏举例说,选择大片完整的花岗岩石作为塔基,可避免沙基液化现象;基座采用双须弥座形式,有利于防风抗震,艺术上也增强了雄伟气势;石塔平面呈八角形,厚重的塔体通过八个角度延伸,使得塔身线条柔和飘逸,还能削弱各个方向的风压;塔体“三段式接柱法”,能抗震减压,是古代仿木石塔建筑的一项技术创新……

据介绍,以塔身周长作为塔身高度的比例标准,符合圆形物体的周长接近高度时最具美观和谐感的建筑理念。而六胜塔高约36米、周长47米,显得不甚协调。这是因为六胜塔濒海,为更有效抵抗强风破坏,通过适当降低高度比例,来增加稳定性。“古代泉州工匠遵循古法又不拘泥于程式,统筹兼顾塔的结构稳定性、比例协调性和功能实用性,使得六胜塔成为中国元代仿木楼阁式空心石塔建筑的典范。”

“六胜塔的雕刻艺术,完全可以与东西塔相媲美。它是宋元时期印度佛教文化与泉州本土文化交融并蓄的历史见证。”李国宏认为,六胜塔的建造承载了祈求顺风顺水、民众宁静安乐的美好愿望,这座塔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具备宗教建筑的意义之外,直接服务于泉州海外贸易的实际需求,成为刺桐港主航道的航标塔。

塔基上也有装饰曾建平

商船祭拜“镇风神”

见证海港兴盛史实

“六胜塔指引商船通过岱屿门主航道进出泉州港,万寿塔则解决商船通过台湾海峡进入泉州港的导航需求,构成古代泉州港独特又完善的导航体系。”李国宏认为,金钗山地处泉州湾外口,是来往商船的必经之处,六胜塔建在山上,成为刺桐港的航标塔,是商舶由泉州湾主航道驶向内河港口的地标。

距六胜塔百米之遥,有一座始建于唐开元年间的东岳寺,寺内供奉东岳大帝。古时,进入泉州港的商船时常停靠在石湖码头(林銮渡),往来商客必备厚礼答谢东岳大帝,东岳寺由此闻名遐迩。自宋代起,泉州沿海地区凡供奉东岳大帝的庙宇,多了一项功能,那就是祈求镇压飓风,以保佑航海平安。“东岳大帝原本是山神,从‘山神’变为‘镇风神’,看似职能的转变,实际上反映了宋元时期泉州港海外贸易兴盛的史实和现实的需求。”李国宏表示。

元代,刺桐港是官方确立的重要外贸港口。大德元年(年)设置了福建平海行中书省,以泉州为治所,这是泉州行政建制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最高配置”,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进入“泉州时代”。

发达的海外贸易,培育了泉州人“以海为田”的海洋意识。沿海民众积极参与对外贸易,在获得商业利润的同时,海商在随时面对各种风险的境遇下,更需要从宗教信仰中寻找精神上的慰藉,他们造桥修路、立庙建塔,元代海商凌恢甫就捐资重建六胜塔。

据泉州文史专家吴文良、傅金星考证和从六胜塔匾额上的镌刻及清代《西山杂志》的记载来看,凌恢甫的先辈于11世纪中期迁居蚶江,以从事海运起家,至凌恢甫时,经营蕃货事业振兴,成为富甲一方的航运家。元顺帝至元二年(年),凌恢甫独资重建六胜塔,修缮了附近的东岳寺,寺中原有一方清代道光年间的重修碑记提及这段历史。

从北宋石湖乡绅薛公素参与募资、促成六胜塔顺利建成,到元代海商凌恢甫独资重建六胜塔,可见刺桐港海外贸易的繁盛给石湖周边民众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可以说,六胜塔的建成是僧人、商人、平民共同参与的结果,体现了宋元泉州多元社会结构对海洋贸易的贡献。

李国宏介绍,以海港石塔为导航的做法,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甚至对东南亚地区港口导航设施的使用产生明显的影响。“先辈们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架起合作的纽带与和平的桥梁。保护与传承六胜塔等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是我们应尽的一份责任。”

护遗者说

“新人”下苦功以敬畏之心护文物

“每次与文物近距离接触,都会被先辈精湛的技艺折服,我们要以敬畏之心投入文物的保护工作中,让历史的智慧不断滋养后人。”过去5年,曾建平的脚步不断往返于万寿塔、六胜塔、林銮渡三个申遗点,日复一日的记录与守护,见证了三处古迹的妥善养护、景观提升以及游客日渐增多,也立起一道文物古迹保护的新屏障。

年,曾建平从镇政府调岗到石狮市申遗办,参与申遗古迹的保护工作。作为文史领域的“新人”,补充专业知识是当务之急。为此,曾建平着实下了一番苦功,在两个月的入岗培训中,他翻阅了大量古迹资料,走进六胜塔,近距离观察古迹的一石一木。他虚心拜访泉州的文史专家,整理下厚厚一沓笔记,短时间内就成功地融入岗位中。

年,姑嫂塔、六胜塔的养护提升工作正式启动。两处古迹历来受到很好的保护,不过随着长期风化侵蚀,塔身出现几处裂缝,需要定时进行保养,同时古迹周围的环境也需要进行提升。为了保障项目的高效衔接,根据上级安排,项目的前期设计、招标、施工、监理、验收等工作都由曾建平“一肩挑”。

凡大事必作于细,凡难事必作于易。六胜塔脚手架搭起来的时候,曾建平跟随工人爬上塔顶,一方面收集塔身的浮雕资料、留底存档,一方面观察外墙情况,仔细研究工艺。“修旧如旧是最重要的原则。”曾建平说,施工采用最初的制造工艺,原材料石灰必须用海蛎壳制造,为此他建立追溯机制,对每一批材料进行编号,确保材料符合要求。年5月,两座塔顺利完成养护工作,很快通过国家文物局的验收。

“我们的日常工作比较平淡和琐碎,但是担子很重,容不得半点马虎。”在曾建平等人的筹划下,石狮市申遗办又建立了文物古迹常态化保护机制。年7月,石狮率先启动遗产点界桩安装工作,在六胜塔、万寿塔、石湖码头三个申遗点遗产区、缓冲区界共安装了块界桩,将古迹纳入网格化管理。同时,建立两个遗产管理站,6名管理人员从乡镇及原单位剥离,理顺管理体系,实现专人专项负责。目前,各项工作在平稳有序地开展中。而5年的护遗生涯,曾建平满怀热爱与责任,始终在平淡和细致中坚守初心。

相关阅读

★东岳寺

六胜塔旁约百米有座东岳寺,以奉祀东岳大帝而得名。相传,寺庙始建于唐开元十八年(年),比六胜塔还要早将近年。元代至元年间(-年),蚶江航海家凌恢甫独资修缮六胜塔,因感念祖慧、宗什兴造之功,遂捐资重修东岳寺。东岳寺与六胜塔从此结下不解之缘。

根据南宋韩元吉撰写的文献,泉州沿海民众向东岳大帝祈求的愿景中就有“海无飓风”的内容。寺内两尊“金刚力神”就是14世纪重修东岳寺留下的精美石雕像,成为东岳寺的镇山之宝。

★魁星堂

12世纪初期,六胜塔旁建有“魁星堂”,宋代状元宰相、泉州名贤梁克家青年时期曾在此攻读诗书。-年,泉州知府樊维城重修魁星堂。-年,魁星堂毁于战火。此前在整理六胜塔周边环境时,从地下出土石构件,经过分析比对,应是明代重修魁星堂的遗物。

★六胜塔与东西塔

人们常将六胜塔与泉州开元寺东西塔相提并论,如明代何乔远称“(六胜塔)其壮丽不减城中开元寺塔也”,学界也认为六胜塔借鉴泉州东西塔的建筑技艺。然而,六胜塔建成于北宋政和三年(年),开元寺西塔由砖塔改石塔始于南宋绍定元年(年),竣工于嘉熙元年(年),东塔建造更是历时12年才全部完工。

南宋景炎二年(年)宋端宗受元军所逼,流亡闽南,一度避居石湖,后逃亡广东,石湖遂遭到元军洗劫,六胜塔亦未能幸免,被拆毁大半。元朝初年,泉州港海外贸易勃兴,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年)重修六胜塔,元顺帝至元二年(年)凌恢甫捐资重建,至元五年(年)三月完工。“如果说六胜塔借鉴东西塔的建筑技艺,应该是元代凌恢甫重建之时。”李国宏说。(记者:张素萍许小程王柏峰手绘图:樊云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