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部纪录片揭露社会现状好教育拼的是父母, [复制链接]

1#

英国有一部很了不起的纪录片叫《56UP》,纪录片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拍,每7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一直到他们56岁。

而导演拍摄纪录片的初衷是想验证在英国社会阶层是很难逾越的,优良的社会资源早已按照既定格局被瓜分殆尽,从父母辈一直传承到子女辈子,而结论就是: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

在中国,导演郑琼,也做了相似的一部纪录片,叫《出路》,从年她跟踪拍摄了农村女孩子、小镇男青年和大都市少女,让你看到3个不同阶层的孩子,如何完成各自命运的进程。

一部纪录片揭露社会现状:好教育拼的是父母,父母才是孩子的出路

第一个孩子叫马百娟,12岁,是甘肃山沟沟里的一个小姑娘。她家境贫困,全家一年的所有开销不到50块钱,每天的早餐只有简单的白开水泡面饼。她所在的小学只有2个老师5个学生,她是其中最大的孩子。

她喜欢读书,她相信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她的命运,她的梦想是去北京上大学,虽然她并不知道北京在哪里。

第二个孩子叫徐佳,是咸宁的一名高中复读生,拍摄的时候,19岁的他正经历着第三次复读。

他的父亲是一名农民工,从小吃够了没文化的亏。所以他父亲一直想让徐佳上大学,哪怕在临终的时候也要拉着妻子嘱咐:爬也要供孩子上学。

后来徐佳刻苦学习,终于考上了一个不错的大学,完成了父亲的遗愿。

第三个孩子叫袁晗寒,与马百娟、徐佳不同,袁晗寒有着不错的家庭环境,父母都是北京人,从小上得是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初中、最好的高中。

拍摄时17岁的她正从美院附中退学。退学后的她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大把的空闲时间。她当时还想做一些装置,想排一个话剧,后来开了一个酒吧,但终究还是一事无成。

袁晗寒说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以后要生活在一个什么阶层,不饿死就行。

这就是三个孩子人生的上半场,然后三年后,他们的人生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年,当导演再次见到马百娟的时候她已经退学了,此时的她已经完全没有了当年的那份对于学习的渴望,15岁的她跑去陌生的城市里找工作,但因为年龄的原因全被拒绝了。

当别人问起她为什么不上学了?,她没有回答,只是尴尬的笑了笑。

她的如今境况,与她的家庭是分不开的,马柏娟的父亲认为女娃是别人家的人,书多少念一点,够用就行了,只要生了娃,也拖累大,即使有工作,干也干不成。从小身边所有的人都在给她灌输这样的一个观念:女人最终都要依靠老公。

最终她的结局就是和她的远房表哥结婚。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徐佳第二次拍摄时,他已经快上大四了,也开始到处投简历,由于是非重点大学,他的工作也找得十分艰辛。最终他找到了一份自己比较满意的工作,还和他相恋四年的女友结婚了,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袁晗寒在四处奔波之后,去了欧洲,还考上了心仪的艺术学校,15年回国实习,在北京注册了她的艺术投资公司。

三个孩子中,袁晗寒身世最好,她的最终结局姑且不论。可是徐佳与马百娟,他们同是小地方的人,也同样有着悲惨的身世,可是最终的命运却是天壤之别。

有的人,生下来就在罗马;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奔赴罗马的路上;有的人,连罗马是什么地方都不知道。

这三个主人公便淋漓尽致地诠释了这句话。马百娟因为父母的愚昧,将自己的未来困在了旧思想里,至于罗马是什么样,她这辈子都不得而知。

徐佳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全家的坚持,一步步打拼出属于自己的城市一角,相信他的下一代,也离罗马不远了。

而袁晗寒,看起来要幸运很多,就是一出生就在罗马的孩子。父母的资源和学识弥补了她后天的不努力,成功也就没那么出乎意料。

好教育拼的是父母,父母才是孩子的出路

你带着孩子打游戏的时候,对方父母带着孩子背唐诗宋词;你带着孩子吃各种垃圾食品的时候,对方父母带着孩子学习怎么做手工面包;你家里到处是手机平板电子玩具,而对方家里随处可见的是书籍……

父母不苟且,孩子才有诗和远方!

要想孩子从小就有高的眼界和格局,父母最应该让孩子多读书,多读历史。读史能让孩子从小就阅尽天下事,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拥有更广阔的眼界和格局。世界著名教育学家希利尔曾经说过:历史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一块基石。

前段时间某机构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从大到小对北京清华大学录取的20名学生的名单进行了排序,发现几乎所有儿童读物的清单都在历史类别中。

北京文科冠军曹静怡在年高考中获得分,从小就热爱阅读历史。

她说:“历史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而且对我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

福建高考冠军黄一辰也是一位“历史迷”。如果您随便向她询问历史事件,她对您很有用,答案很简单。这种小兴趣使她精神振奋,不仅表现出色,而且在聊天时也了解了她。

大语文时代,历史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历史不仅会影响着孩子未来的格局,也会决定着孩子未来的成绩。

自从18年全国17个省市同时启动新高考改革后,教育进入了大语文时代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万字。

然而很多史书都是文言文,我们大人读起来都困难,别说孩子了。所以在家长们在选择历史读物的时候,要选择在保留真实性的基础上,语言简单易读的书籍,这样才能够足够引起孩子的兴趣。

最近一位当老师的朋友给我推荐了一本专门写给儿童看的世历史书。

作者是央视著名栏目《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他以“出色的口才和幽默独特的讲述方式”被大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